骨科

賀西京:骨科 “大咖” 的執著與專注

作者:伊文 來源:中國科學報 日期:2019-07-22
導讀

          我們 3D 打印的技術已經有人在模仿了,如果我們慢了,就會有人做到我們前麵。當務之急是要把科技成果轉化到臨床應用中。 ■本報記者 張思瑋 低調、儒雅、謙和是賀西京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但是,熟悉他的人則更願意用執著、專注來評價他。

關鍵字:  骨科 

        我們 3D 打印的技術已經有人在模仿了,如果我們慢了,就會有人做到我們前麵。當務之急是要把科技成果轉化到臨床應用中。

        ■本報記者 張思瑋

        低調、儒雅、謙和是賀西京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但是,熟悉他的人則更願意用執著、專注來評價他。

        賀西京是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脊柱外科的學科帶頭人。幾十年在脊柱外科深耕的他,先後以 “脊柱脊髓損傷相關疾病的細胞保護、功能恢複及治療關鍵技術”“3D 打印可動人工頸椎” 等研究成果,兩次榮獲陝西省科技獎一等獎,同時他還被推選為國際神經修複學會副主委、中國醫師協會神經修複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成為國內外骨科界當之無愧的“大咖”。

        一項領先世界的技術

        過去,如果頸椎病變壓迫脊髓,比如嚴重的頸椎病,醫學界通常的做法是,通過手術把椎間盤先去掉,脊髓壓迫才能解除掉,然後在去掉的部位加一個鈦籠。

        “這就需要醫生在手術台上修剪鈦籠,但手工剪裁的鈦籠塌陷率高達 79.7%~93.3 %,且易引起內固定鬆動、移位,導致臨床症狀複發等並發症。此外,所有頸椎骨性手術後,都要進行固定融合,手術部分的頸椎將永久喪失運動功能,影響患者術後的生活質量。” 賀西京對此這樣評述。

        為此,賀西京帶領團隊開始了鈦籠工藝技術攻關。最開始,他們是用山羊做實驗,每次覺得哪裏不合適就告訴工廠工程師,工程師把圖紙繪出來,再送車間加工製造。

        這一過程一般至少需要 3 個月。在研製的過程中,賀西京看到 3D 技術可以打印房子、打印心髒支架,那麼,利用 3D 技術能否直接打印鈦籠?帶著這樣的疑問,賀西京帶領團隊開始摸索嚐試,經過了反反複複的 “失敗—調整—再失敗—再調整”,終於開發出了個性化穹窿頂鈦籠式人工頸椎,並在國際上創新性地提出了椎體次全切術後可動人工椎體—椎間盤複合體植入、重建椎體運動單位功能的理念,研製出可動人工頸椎假體和人工寰樞關節。

        目前,他們已成功開展了世界首例可動人工寰樞關節置換手術。該技術現已擁有中國、歐盟以及美國的發明專利。“這項創新性技術不僅可以精確到數字化測量,病人手術時間也縮短了,而且出血少,安全性也提高了。我們現在計劃在假體表麵做陶瓷化技術處理,有望讓這種材質使用壽命延長到 30~40 年。” 賀西京信心滿滿地說。

        骨科領域的佼佼者

        任何一項創新,都離不開時間與閱曆的積澱。

        賀西京曾赴瑞士、澳大利亞學習脊柱側彎及脊柱疾病的臨床外科治療、人工關節置換理論與技術,在治療大量的骨科疑難病、高危疾病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治愈了眾多的臨床疑難病。

        此外,他還與香港大學、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合作,開展同種異體嗅鞘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的實驗研究與臨床應用,收到了良好的臨床療效,改善了截癱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用嗅鞘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是全世界隨訪時間最長的項目,已超過 10 年。

        “今後還將用 3D 技術打印出細胞做成生物膜,貼敷在脊髓損傷的部位,無需注射即可移植細胞。” 賀西京說。

        早在 2003 年,賀西京還率先開展胸腔鏡下微創矯形內固定治療脊柱側彎畸形,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填補了西北地區空白。椎間孔鏡下治療椎間盤突出具有創傷小、出血少、恢複快等特點。並且,他還與德國 TESSYS 技術發明人 Hoogland 教授合作,成立椎間孔鏡培訓基地。

        “有了培訓基地,就能讓更多的骨科醫生掌握先進的技術。”賀西京雖然自己在頸椎病的治療上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擅長上頸椎的前、後路手術,人工頸椎關節的研製獲國家發明專利及實用新型專利 20 項,並獲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資助,但他更願意看到骨科人才 “滿園花開” 的局麵。

        搭建平台促發展

        今年是賀西京擔任中國醫師協會神經修複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的第 5 個年頭。通過這一平台,全國目前已經建立起一支高精尖的專家團隊,為我國神經修複醫學發展創造了條件。中國醫師協會神經修複專業委員會還成立了脊髓損傷、腦損傷、小兒專業、組織工程等一些亞專業分會。

        為了增進與國際同行的交流,中國醫師協會神經修複分會還組織國內的學者共同參加國際神經修複學術活動,並將國際著名的神經修複專家學者引入國內進行學術交流。經過 4 年的發展,這支隊伍正不斷壯大。此外,中國醫師協會神經修複專業委員會還聯合國內一些醫院和大學,做聯合實驗多中心的實驗,共同推進我國神經修複事業的發展。

        “現在壓力還是很大,我們 3D 打印的技術已經有人在模仿了,如果我們慢了,就會有人做到我們前麵。當務之急是要把科技成果轉化到臨床應用中,把產品生產出來,然後再推廣出去,不僅要在國內推廣,更重要的是要占據國際自主知識產權的主導地位。” 賀西京說。

        作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學科帶頭人,采訪中,賀西京始終強調團隊的力量:“我有一個很好的團隊,有一批年輕的教授和博士,有全力支持我們工作的領導,才能讓我們在科技創新的路上不斷前行。”

        麵對未來,賀西京和他的團隊充滿信心,他們正通過脊柱可動固定的科技創新,鑄起國人的驕傲,並逐步引領世界脊柱可動固定的發展方向。

        人物名片

        賀西京 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教育部臨床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神經修複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際神經修複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康複協會脊髓損傷康複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陝西省康複醫學會會長。研究方向為脊柱脊髓損傷及畸形、退變等疾患的診治,重點是頸椎病、脊柱畸形、脫位、人工頸椎關節的研製與應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3 項、省部級科研項目 13 項,以第一完成人獲陝西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 項、二等獎 2 項。主編全國統編教材《運動係統損傷與疾病》、副主編 “十二五” 規劃教材《骨科學》等 8 部。發表學術論文 400 餘篇,其中 SCI 收錄 90 餘篇。

分享: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