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

OCC2020丨葛均波院士:泛血管醫學——從理念到實踐

作者:佚名 來源:MedSci梅斯原創 日期:2020-06-04
導讀

         第十四屆東方心髒病學會議(OCC2020)於2020年5月28日拉開帷幕。由於疫情影響,今年的OCC會議采用全新的在線形式,通過連線直播,將位於天南海北的專家連接在一起,為大家帶來了一場內容豐富的學術盛宴。OCC2020以“開放、創新、合作”為主題,展現國際心血管病領域的新技術、新理念和新進展。

        第十四屆東方心髒病學會議(OCC2020)於2020年5月28日拉開帷幕。由於疫情影響,今年的OCC會議采用全新的在線形式,通過連線直播,將位於天南海北的專家連接在一起,為大家帶來了一場內容豐富的學術盛宴。OCC2020以“開放、創新、合作”為主題,展現國際心血管病領域的新技術、新理念和新進展。

        本次東方會開幕儀式的主題是“泛血管醫學”,大會主辦方上海市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劉建民教授、上海市醫師協會腎內科醫師分會陳楠教授以及上海市醫學會血管外科分會符偉國教授,三位兄弟學科的專家,與葛均波院士一起“雲上泛舟”,共論泛血管醫學的最新進展!

        葛均波院士在開幕式上提到,泛血管醫學從係統生物學角度重新和統一認識血管性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及特征,需要多學科交叉、跨學科整合的研究模式和發展理念。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理念需要革新,要從全身的角度,從源頭上預防血管性疾病的發生。因此,泛血管醫學的發展需要多學科合作,共同進步。

        隨後,葛均波院士在5月30日的代謝與心血管病論壇上再次以“泛血管醫學-從理念到實踐”為題,向大家講述了泛血管醫學的理論與實踐。

        圖表 1葛均波院士在會上發言

泛血管醫學理念的由來

        目前的血管疾病是按供血靶器官分別進行研究和治療的,但國內外學者逐漸認識到單部位的局限性,提出從整體的角度理解此類疾病。90年代初,國內學者提出“血管樹”概念,嚐試使用係統生物學方法開展血管性疾病研究。到上世紀末,國外學者基於此進一步提出“血管網絡”概念。隨著學說的進一步發展,到2002年,Peter Lanzer和Eric J. Topol正式提出“泛血管”疾病概念奠定了泛血管醫學的學科基礎。

泛血管醫學的科學基礎

        泛血管指人體的血管係統,是動脈、靜脈、淋巴管等構成的一個複雜網絡。泛血管疾病是一組血管係統疾病,以動脈粥樣硬化為共同病理特征,危害心、腦、腎、四肢等重要器官。廣泛的泛血管疾病還包括小、微血管、靜脈以及腫瘤、糖尿病和免疫。

        泛血管疾病存在共同的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煙和肥胖等,其主要的病理改變正如前文所說,是動脈粥樣硬化。

        圖表 2 泛血管疾病有著共同的病理基礎

        因此,泛血管疾病不論血管起源,還是防控策略,都具有整體相似的共性特征。

        那麼應該如何源頭控製動脈粥樣的發生發展?葛院士認為要從評估開始。

泛血管疾病的評估實踐

        1、 評估斑塊特征和/或成分

        泛血管的臨床研究離不開影像學的快速發展。傳統的無創和介入影像幫助評估斑塊特征和成分。

        圖表 3斑塊評估

        血管年齡代表了一個人的生物年齡,血管壁的厚度代表了血管的年齡,而頸動脈內膜厚度則是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的標誌。超聲評估斑塊可以將泛血管年齡可視化,而CT不僅可以評估斑塊導致的管腔狹窄,還可以評估斑塊的成分和性質,而MR可以更進一步觀察微血管灌注情況。除此之外,無創結合有創的影像學評估方式也能有效評估斑塊穩定情況。

        圖表 4 結合方式評估斑塊

        2、 評估斑塊炎症

        有時斑塊的狹窄程度與病人的預後不一定呈線性關係,這一點讓人思考起斑塊的性質問題。在狹窄程度不高的情況下,炎症細胞的浸潤會影響患者的預後,因此,檢測炎症的影像學技術在泛血管疾病的診斷、風險預測和指導治療中也發揮著越來與重要的作用。

        18F-NaF在冠狀動脈斑塊中攝取與斑塊的微鈣化、正性重構、壞死核心等高危特征,具有顯著的相關性。血管周圍脂肪組織(PVAT)與血管壁的相互作用在動脈粥樣斑塊發生、進展、 炎症活動中發揮非常重要的調控作用。PVAT衰減指數(FAI)升高(≥ -70.1 HU)能預測心髒死亡和全因死亡風險,有望成為新的危險分層標誌物並指導個體化的二級預防措施。除此之外,髓過氧化物酶(MPO-Gd)磁共振分子成像、SERS成像等均可以評估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炎症。

        3、 評估滋養血管

        斑塊內新生血管與斑塊穩定性相關,因此可以通過評估滋養血管情況判斷斑塊穩定性。

        圖表 5 評估滋養血管

        4、 評估生物力學

        流體力學和固體力學與板塊進展消退有關。

        在斑塊進展區域,剪切力越低,斑塊負荷越大。剪切力與壞死核心變化無關,但較高的斑塊結構應力與壞死核心增加相關。

        在斑塊消退區域,低剪切力可致斑塊負荷輕度降低,纖維脂肪組織輕度減少,壞死核心麵積明顯減小;高斑塊結構應力可致壞死核心麵積輕度減小,纖維脂肪組織明顯減少。

        圖表 6基於綜合評估的“泛血管指數”

        總的來說,將整體血管作為一個係統看待,泛血管疾病的評估實踐需要基於綜合評估的“泛血管指數”,這一指數以“泛組學”概念為基礎,包含人口學特征、臨床表現、生物標誌組學、影像組學、功能組學、力學組學和基因組學等,通過人工智能輔助,共同構成泛血管健康指數。

        圖表 7泛血管醫學

        從理念到模式到實踐,泛血管學科將繼續貫徹“以病人為中心”的全方位管理理念,在多方努力下繼續搭建多學科交叉平台,構建泛血管疾病的防治、研究以及產業平台,從不同層麵探索泛血管疾病的致病機製和有效防控策略,進一步推動我國居民心血管健康。

分享: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