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醫學

美國前第一夫人優雅離世:生命盡頭,如何更有尊嚴地告別?

作者:Perrie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2023-11-27
導讀

         美國卡特中心(The Carter Center)11月19日訊,前第一夫人羅莎琳卡特(Rosalynn Carter)於當日下午下午14:10在佐治亞州的家中去世,享年96歲。報道中提到:卡特夫人是精神健康和女性權益的熱情捍衛者,她在家人的陪伴下安然離世。[1] 卡特夫人與美國第39任總統、2002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吉米卡特(Jimmy Carter)結婚77年,[1]是美國曆史上所

關鍵字:  臨終關懷 

美國卡特中心(The Carter Center)11月19日訊,前第一夫人羅莎琳·卡特(Rosalynn Carter)於當日下午下午14:10在佐治亞州的家中去世,享年96歲。報道中提到:“卡特夫人是精神健康和女性權益的熱情捍衛者,她在家人的陪伴下安然離世。”[1]

卡特夫人與美國第39任總統、2002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吉米·卡特(Jimmy Carter)結婚77年,[1]是美國曆史上所有總統中婚姻持續時間最長的夫妻。前總統卡特現年99歲,於今年2月因黑色素瘤腦轉移等健康問題而宣布接受家庭臨終關懷[2]。5月,身體狀況一直不甚樂觀的羅莎琳確診罹患阿爾茲海默症。11月17日,羅莎琳宣布與卡特一起進入臨終關懷[3]鳳凰網報道,卡特夫婦是美國曆史上首對同年宣布進入臨終關懷的前總統夫婦

相對於很多在生命盡頭渾身插管、醫護圍繞忙碌搶救的患者,羅莎琳·卡特在家庭的臨終關懷中,在丈夫和家人的守護下,安靜、有尊嚴地離開人世,不可不謂是“更好的選擇”。
 
 
01
凡我之所得,皆為你所屬——卡特發文沉痛悼念妻子
 

卡特夫婦相識在孩提時代,卡特總統的媽媽是當初親手接生羅莎琳的助產士,當時3歲的卡特就曾在醫院見到過剛出生的未來妻子。1945年,卡特從美國海軍軍官學校畢業,羅莎琳去卡特家拜訪時與之一見鍾情。1946年7月,二人在普萊恩斯結婚,並攜手走過了近80年的人生之旅。

對於妻子的離世,卡特發文深情悼念:“羅莎琳在我曾取得的一切成就中,都是我平等的夥伴在我需要的時候,她給我明智的指導和鼓勵。隻要羅莎琳還在,我就一直知道有人愛我、支持我。” [1]

 
卡特的孫子喬什表示:對於卡特來說,看著自己摯愛的妻子逐漸失去記憶是一件痛苦的事,但幸運的是他們已經攜手經曆了可以經曆的一切喬什說:“他們現在仍會牽著手……這真是太神奇了!”[4]
 

據報道,卡特和羅莎琳夫婦早已為接下來的可能、包括死亡做好了準備。早在2015年確診惡性腫瘤時,二人就約定:將長眠之地選在普萊恩斯家中的一棵柳樹下——因為那是他們愛情與婚姻開始的地方。[5]

 
02
臨終關懷:讓優雅進行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此前很多人曾認為,考慮到前總統卡特於2月就已進入臨終關懷,他會比妻子先一步告別病痛,離開這個世界。沒想到,卻是卡特夫人先一步離開了我們。很多網友發文悼念:“一路走好!”“願她能上天堂!“

作為美國前總統及第一夫人,卡特夫婦擁有更高端、更豐富的醫療資源。但是,在生命的盡頭,他們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回到家中的臨終關懷,這意味著他們不再接受額外的醫療幹預,而是平靜地等待死亡

臨終關懷(Hospice care),與舒緩醫療、姑息治療等統稱為安寧療護,是指為疾病終末期或老年患者在臨終前提供身體、心理、精神方麵的人文關懷和舒適照料等服務,幫助其控製痛苦,減輕不適症狀,提高生命質量,讓患者舒適、安詳、有尊嚴地離世。[6]
 
與孤身待在ICU渾身插管、呼吸與排泄都靠機器輔助,或是躺在冰冷的手術台上、被動地接受陌生醫護手忙腳亂的搶救相比,接受臨終關懷的患者可以在專業醫護的陪伴下,回到家中或享受專屬病房,躺在溫暖的床上,子孫繞膝,享受最後的天倫之樂。這無疑讓人生“最後一公裏”走得更體麵
 

臨終關懷的創始人Cicely Saunders一直堅信:臨終的人需要尊嚴、同情和尊重她說:“最後一刻,你仍然是那麼重要!我們會盡一切努力,幫助你安然逝去”她於1967年在倫敦創辦了首家臨終關懷機構,這家醫院幫助過無數即將告別人世的無助的生命,直至今天仍是該領域的領航者。[6,7]

在日常繁忙的醫療工作中,臨終關懷往往被忽略。專家指出:當現有的醫療對患者的疾病已束手無策、死亡已無法避免,最佳的臨終照護始於對疾病情況的誠實麵對通過與患者家屬製定臨終關懷計劃、協調護理,可使患者免於不必要的搶救和痛苦。[8]

中國台灣省一項對癌症晚期患者接受臨終關懷或傳統治療的醫療支出差異的研究表明:患者臨終關懷開始得越早,節省的醫療費用越多,平均每月可降低醫療支出1,455.3美元,大大緩解了患者家庭的經濟壓力。[9]
 

與卡特夫婦一樣,哈佛大學醫學院著名教授阿圖·葛文德(Atul Gawande)也是臨終關懷的大力倡導者,他的父親曾在臨終關懷中收益。老葛文德本是一位身體強壯的外科醫生,卻罹患腫瘤且病情持續惡化。與住進養老機構繼續治療相比,老葛文德選擇了回家接受臨終關懷,最終在家人的陪伴和專業人員的護理下安詳地走向了生命的盡頭。[10,11]

葛文德在書中提出疑問:“在我們衰老脆弱、不再有能力保護自己的時候,如何使生活存在價值?人們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是:我們應該如何優雅地跨越生命的終點?對此,大多數人缺少清晰的觀念,而隻是把命運交由醫學、技術、和陌生人來掌控。”[11]
 
不難看出,與其說臨終關懷是一種服務,不如稱之為一種理念的革新。與其在一堆儀器和忙碌的醫護人員的圍繞下倉惶、無奈地離去,不如在家人的環繞下安然走完生命的“最後一步”,給世界一個體麵、有尊嚴的告別。
 
 
03

國內臨終關懷理念仍需進一步發展

與臨終關懷倡導的“主動放棄不必要的搶救”“平和地迎接生命終點“相比,很多人仍然恐懼接受自己或親人即將死亡的事實。很多人將延長親人的生命當成責任或“孝道”,當親人生命接近尾聲時,即使知道已沒有搶救的必要性,仍然會因“人言可畏”而選擇繼續搶救[12]

而對於醫生來說,在患者及家屬不願意放棄治療的時候,哪怕知道搶救治療收效甚微,也會在簽署知情告知同意書等文件後,安排進行明知徒勞的搶救措施

在上述傳統觀念的影響下,開展不必要的搶救等過度治療現象屢見不鮮。即使是目睹親人身上插滿了管子痛苦萬分,很多家屬不願、醫生也不敢選擇放棄。最後,患者走得痛苦,生者人財兩空
 
其實,早在40年前,中國學者張燮泉便發文提及了舒緩療護,即臨終關懷的理念。1988年,天津醫學院成立的第一個“舒緩療護研究中心”。此後,全國各大城市及地區紛紛因地製宜地成立了不同類型的舒緩療護服務機構。1988年,上海舉行了“安樂死的社會、倫理和法律學術研討會”,具有劃時代和裏程碑意義,標誌臨終關懷成為學術議題。截至2022年底,全國設有臨終關懷科的醫療衛生機構4259個。[13,14]
 
2022年,《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修訂稿發布,其中第七十八條在“臨終決定權”上做出了大膽突破,規定如果病人簽署了生前預囑“不要做無謂搶救”,醫院要尊重其意願,讓病人平靜走完最後時光由此,深圳市成為全國第一個實現生前預囑立法的地區。[15]
 
有媒體評論:生前預囑寫入地方法規,對於不堪忍受過度搶救之苦的臨終患者是一大福音。“生前預囑減輕了患者的痛苦,減少了醫療浪費,也讓患者的離世從‘生死兩相憾’變成‘生死兩相安’
 
正如卡特夫婦做出的決定,選擇臨終關懷,而非不斷治療加碼。在生命的盡頭,以極盡自然和有尊嚴的方式離世,是對自己的珍重、對生命的珍惜和給親人的美好回憶
 
卡特夫人的美好謝幕,讓我們讚歎與思考:人生知末,優雅而終,這是對生命的向往,而非對生的執念。當生命之燭將燼,選擇尊嚴,減少痛苦,或許是這位前第一夫人留給這個世界最後一個啟迪。
 
參考資料
  1. The Carter Center. Former First Lady Rosalynn Carter Passes Away at Age 96. 2023-11-19.
  2. Laurie McGinley. How Jimmy Carter boosted a life-saving cancer drug. The Washington Post. 2023-3-6.
  3. Peter Baker. Rosalynn Carter, 96, Enters Hospice Care at Home in Georgia. The New York Times. 2023-11-17
  4. Daily Mail. Jimmy Carter's grandson says he is 'quiet' but at peace after moving into hospice care - and still holds hands wife Rosalynn as she battles dementia. 2023-8-19.
  5. Joe Holley, et al. Rosalynn Carter, first lady who championed mental health, dies at 96. The Washington Post. 2023-11-19.
  6. Richmond C. Dame Cicely Saunders. BMJ. 2005 Jul 23;331(7510):238.
  7. Susan Ratcliffe(2016). Oxford Essential Quotations (4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1826719.
  8. Huang YT, et al. Differences in medical costs for end-of-life patients receiving traditional care and those receiving hospice care: A retrospective study. PLoS One. 2020 Feb 20;15(2):e0229176.
  9. Lee DH. Approach to end of life care. Ochsner J. 2002 Spring;4(2):98-103.
  10. Sheri Fink. Atul Gawande’s ‘Being Mortal’. The New York Times. 2014-11-6.
  11. Gawande, A. (2014). 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New York: Metropolitan Books.
  12. 唐詠. 我國城市老年人臨終關懷服務體係發展現狀及對策. 中華醫學雜誌,2017,97 (3): 173-175.
  13. 易春濤, 等. 舒緩療護的研究進展和思考. 上海醫藥. 2014,20: 15-18.
  14. 新華社. 安寧療護試點落地追蹤:如何守護患者“最後一程”?新華網. 2023-10-13.
  15. 廣東省人民政府. 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 廣東人大網. 2022-9-20.
來源:醫學論壇網

編輯:Perrie

審校:清揚

分享: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