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人文

被忽視的 “臨終關懷”:生命盡頭 你想怎樣度過?

作者:大豆 來源:醫學方 日期:2019-07-12
導讀

         死亡”,是中國文化中最忌諱的一個詞。

關鍵字:  臨終關懷 |  |  

        死亡”,是中國文化中最忌諱的一個詞。

        隨之而來的,關於生命盡頭的一係列話題,在大眾中成了不能言明的存在。對於“臨終關懷”,人們自然很是陌生。

        臨終關懷,最早源於 1967 年英國護士桑德斯建立的聖克裏斯多費臨終關懷醫院。

        之後的一些年 , 美國、香港等地區相繼提出這一概念,並開展了相關服務。

        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期天津醫科大學臨終關懷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 並在第二年建立“臨終關懷病房 ”。中國大陸地區也開始躋身於世界臨終關懷事業的行列。

        臨終關懷主要是為臨終病人提供舒適的醫護環境,給予他們堅強的精神支持,幫助他們完成人生的最後旅途,同時對病人家屬給予安慰和關懷,是一種綜合性衛生醫療服務。和醫院一般意義上的治療不同,它的目的不是“治愈病人”,不以延長病人壽命為服務宗旨,而是著力提高病人的生存質量。

        臨終關懷強調病人“優死”的權利。

        香港臨終關懷中90%為癌症病人,而 45% 死於癌症的病人獲得了“善終服務 ”。非惡性疾病病人 , 是指患有心髒疾病、腦血管疾病、慢性呼吸係統疾病、帕金森病和 AIDS 等疾病且病程發展到晚期難以救治的病人。

        據 2006年統計,英國接受臨終關懷的非惡性疾病病人約占 10% , 而美國有20 - 30%這類病人接受過臨終關懷。

        但在中國,這個數字就很小了。

        癌晚期患者之痛

        癌症是除心血管疾病外造成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隨著近些年人們生活品質的改善,環境汙染的加劇,生活習慣的改變,各種癌症的發病率反而逐年遞增。

        癌症的死亡率居高不下。

        尤其是癌晚期患者,在近臨終期一麵需要承擔無法治愈的心理壓力,又要承受身體上的巨大痛苦。臨終關懷對於緩解這些病人的身心痛苦,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來自湖南長沙的楊奶奶,是肝癌晚期患者。

        她早年曾是一名國企職工,目前可以享受職工醫保。她生有三名女兒,但女兒們隻是為她付了醫療費,並請了一名護工照料他。

        這兩天,楊奶奶的情況更糟糕了,意識障礙、 腎髒衰竭,也不排泄了。醫生讓楊奶奶的家人過來簽署《病危通知書》。

        護工還算盡職,她定時幫助楊奶奶翻身,清理楊奶奶呼吸道的分泌物。即便到現在,楊奶奶也沒有發生大麵積的壓瘡和肺炎。

        護工孫阿姨今年54歲,從事這一行當已經16年了。她說年輕時做這一行純粹是為了賺錢,但這些年在醫院見到的人性萬千,讓她發覺護工也可以看成一種對社會的奉獻。

        孫阿姨沒聽說過“臨終關懷”這個詞,但她卻盡力做著對一些孤獨癌症老人的關懷。

        “從心理上,對一些晚期癌症病人的護理,如果他一時還清醒的,我會和他多聊聊天,傾聽他的一些想法。人都是一樣的嘛,都怕死。”幫助癌晚期病人應對懼怕死亡與疼痛,盡力消除他們抑鬱、焦慮等負麵情緒,消除其孤獨感,是孫阿姨在“臨終關懷”上的探索。

        但像孫阿姨這樣相對專業的護工還是少,多數護工還是把主力放在常規的照料上。

        許多癌晚期的病人和家屬,都是自己一步步走向黑暗的。

        癌痛,是癌症晚期不可避免的一個噩夢。和癌痛作鬥爭,對於大多數癌症晚期的患者而言都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

        由於病患太多,工作量太大,加上對生離死別的接受,一般的護理人員難以掌握臨終期患者的疼痛部位與疼痛時間,促進癌晚期病人提高生存質量。

        常用的止痛方法都是應用阿片類藥物止痛,包括按摩、注意力分散、音樂療法、生物反饋法與針灸療法應用的還是較少。這既有人力的原因,也有現實的限製。

        許多病人已經達到渾身犯疼、痛不欲生的程度,根本難以接受按摩和針灸。

        許多家屬擔心止痛藥的副作用,對癌晚期病人不敢用藥。但臨終關懷的服務中,當患者對癌痛表現出恐懼時,就按時給藥,而不是按需給藥。根據患者疼痛程度按階梯給藥,並實施個體化護理,遵醫囑應用輔助藥物與止痛藥物,按照三階梯鎮痛法幫助癌痛患者緩解疼痛。

        臨終關懷的困境

        目前國內很多癌症患者確診後都會出現抑鬱、絕望、焦慮等負麵情緒,對生命喪失全部的期望。

        再加上癌痛因素的影響,癌症晚期患者的生存質量每況愈下。全方位疼痛包括軀體的、心理的、社會的和精神的因素,甚至有些患者描述他們一生都在苦海中。

        唐醫生是縣級人民醫院的一名外科主任,從醫30年來,他見到過太多中晚期病患。

        “對於終末期癌患者,由於治療效果不明顯,而且預計生存期不超過三個月,此時患者的身心會受到極大的痛苦和折磨。”

        該縣人民醫院從2016年3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49例終晚期癌患者,其中男性22例、 女性27例,最大年齡89歲,最小年齡19歲,平均年齡61歲,平均患病時長14個月。所有患者的預計生存期不超過 3個月。

        “臨終治療,在大城市都很難推廣,對於縣級醫院來說更難開展。一是需要的人力財力很大,二是人們的思想觀念難以轉變。”唐醫生深知其中的困難。

        中國傳統文化融合了釋、道的儒家思想,傳統的生死觀一般重視生存時的體驗和意義,否定、 蒙蔽死亡。在這種傳統文化的影響下,死亡是最敏感的話題。人們對死亡所象征的不幸諱莫如深。

        同時,由於傳統孝道的影響,親屬在麵對至親患“不治之症”時,竭力救治。即使收效甚微,甚至使病者在身心上感到巨大痛苦,也迫於“孝順”之名,避諱放棄似的臨終關懷。

        許多臨終者常常麵臨這樣的苦痛:要麼就是過度治療,直到生命盡頭還在接受創傷性的治療,全身插滿管子,手上紮得青筋暴起,有的甚至割開氣管;還有的是治療不足,癌症那種“全身被人插滿了針”的痛苦,直到死亡也沒有得到緩解。

        客觀條件上,我國專業化的社工隊伍建設仍處於初期。臨終關懷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才被引入我國, 至今不到40年,普通民眾尤其是農村家庭,對臨終關懷方麵的知識更是缺乏。大部分醫療機構對臨終關懷的服務仍然缺乏實踐經驗。

        因此, 臨終關懷服務要走的路還很長。

        家庭臨終關懷

        國外的臨終關懷,一般分為專業康養機構的服務和家庭式護理。

        在中國,家庭臨終關懷可能會成為未來進行臨終關懷的主力。

        從我國的國情來看,老齡化已成為了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農村的空巢家庭的增加、城市少子的加劇,讓傳統的家庭護理難以承擔所有的護理。但專業機構費用高昂,缺乏家庭溫暖,對許多老人而言缺失了關懷的意義。

        對於臨終者,尤其是年事已高的老人,長期往返於醫院,會使他們身心俱疲。許多醫院病床緊張,他們不得不反複轉院,沒轉一次院就要重新做一次檢查,重新適應陌生的環境。既不能讓他們感到舒適、安寧,更將他們陷入對未知的惶恐之中。

        葉落歸根,是絕大部分中國人根深蒂固的思想。

        家庭護理,既能減輕醫療機構護理的巨大經濟負擔,也更為便利、溫暖。在人生的盡頭,能和親友朝夕相對,不論對臨終者還是家屬,家居型的長期護理性價比是最高的。

        協助醫生緩解臨終者身體上的疼痛,長期臥床者容易出現壓瘡,壓瘡的護理十分困難。但如果忽視這一護理,臨終者將全身大麵積潰爛,更不必談尊嚴兩字了。

        除此之外,護理者還要引導臨終者表達自己的感受,包括身體上的疼痛、情緒上的壓抑,協助他們進行生命回顧在精神上給予他們安慰與寄托。

        在提高臨終者的生命質量,減少他們焦慮、恐懼心理的同時,還要運用科學的方法幫助其他家屬減壓。這要求護理者具備一定的理性,能夠承受分離之苦,並保持自身不被擊垮。

        向死而生,是一條長征路。如何完善這一路,需要全民的重新認識。

        引用2009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日本電影《入殮師》中的一段台詞:

        死亡可能是一道門。

        逝去並不是終結,

        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正如門一樣。

        我作為守門人,

        在這裏送走了很多人。

        說著,路上小心,總會再見的。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