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產科

病例分享:羥氯喹為係統性紅斑狼瘡圍妊娠期患者全程護航

作者:病例 來源:病例 日期:2023-08-31
導讀

         患者病程簡述 基本情況:32歲女性患者,於2023年6月28日入院治療。 主訴:停經35+4周,雙胎,左手腕不適3天。 現病史:患者末次月經(LMP)時間為2022.10.20,推算預產期(EDC)為2023.7.27,停經12+周查雙胎妊娠,雙絨毛膜雙羊膜囊,抗SSA抗體陽性,餘均陰性。於當地風濕免疫科就診,考慮係統性紅斑狼瘡(SLE)病情穩定,可繼續妊娠,風濕免疫科定期複查。孕期口服甲潑尼龍

關鍵字:  雙胎 

        患者病程簡述

        基本情況:32歲女性患者,於2023年6月28日入院治療。

        主訴:停經35+4周,雙胎,左手腕不適3天。

        現病史:患者末次月經(LMP)時間為2022.10.20,推算預產期(EDC)為2023.7.27,停經12+周查雙胎妊娠,雙絨毛膜雙羊膜囊,抗SSA抗體陽性,餘均陰性。於當地風濕免疫科就診,考慮係統性紅斑狼瘡(SLE)病情穩定,可繼續妊娠,風濕免疫科定期複查。孕期口服甲潑尼龍4mg/8mgqod、硫酸羥氯喹0.2gbid,孕前口服阿司匹林0.1g qd。孕期風濕免疫科監測病情穩定。停經21+周查抗體均陰性。停經27周行胎兒心超提示未見重大畸形。孕34+5周收住院評估,兩胎兒發育良好,停用阿司匹林,風濕免疫科會診,適時剖宮產終止妊娠。現停經35+4周,雙胎,左手腕不適3天。

        既往史:患者於11年前無明顯誘因開始出現顏麵部紅斑,跨越鼻梁呈蝶形分布,於當地醫院複查血小板7×109/L,尿常規示尿潛血(+++),尿蛋白(++)。後就診於我院,查血紅蛋白(HGB)84g/L,血小板計數(PLT)10×109/L,24小時尿蛋白定量2.02g(尿量2500ml),抗核抗體(ANA)(1:1000)、抗Sm抗體、抗心磷脂抗體IgG均為陽性,總補體活性(CH50)、補體C3、C4降低,核周型(p-ANCA)及胞漿型(c-ANCA)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陰性,明確診斷為“係統性紅斑狼瘡”。行腎穿刺活檢,病理提示不典型膜性腎病,狼瘡腎炎(LN)V型,予口服甲潑尼龍40mg/日維持,逐漸減量,不規律應用環磷酰胺。

        9年前受涼後病情再次反複,就診我院,予靜脈滴注甲潑尼龍80mg×3日治療後減量至40mg×3日控製病情,隨後改口服潑尼鬆12mg/日維持,同時予硫酸羥氯喹改善病情,之後病情間斷活動,未再複發。5年前停用環磷酰胺。

        患者於2018年妊娠,口服甲潑尼龍16mg/日,硫酸羥氯喹0.2g/次,2次/日,阿司匹林100mg/日治療,無血壓高,無血糖高。孕33+周時考慮SLE病情輕度活動,收入風濕免疫科給予甲潑尼龍40mg×3日治療。孕37+5周因產程中宮內感染?剖宮產一女活嬰,重2650g。術中組織彈性差,易出血,手術順利。術中、術後予靜脈滴注甲潑尼龍40mg,術後2日、3日予靜脈滴注甲潑尼龍20mg,之後恢複口服甲潑尼龍16mg/日,硫酸羥氯喹0.2g/次,2次/日,患者病情穩定。

        家族史:否認高血壓、糖尿病等家族遺傳性疾病史。

        體格檢查:體溫36°C,脈搏86次/分,呼吸25次/分,血壓120/75 mmHg。身高156cm,體重75kg,一般情況好,神清語利,活動自如,雙肺呼吸音清,心率86次/分,律齊,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軟,膨隆,無壓痛,肝脾未及異常,腸鳴音正常存在,腹部剖宮產瘢痕處無壓痛,外陰未見異常,雙下肢無浮腫,雙手臂活動自如,無浮腫。

        實驗室檢查:抗雙鏈DNA抗體由陰性轉為陽性(2023.5.16抗雙鏈DNA抗體陰性;2023.6.16抗雙鏈DNA抗體陽性1:10);抗核抗體陽性(2023.5.16抗核抗體1:100;2023.6.16抗核抗體1:320);餘抗體陰性。

        輔助檢查:超聲提示雙胎妊娠,雙絨毛膜雙羊膜囊,一胎兒如孕35周,一胎兒如孕37周,頭橫位。

        臨床診斷:

        1)剖宮產史的妊娠

        2)妊娠合並係統性紅斑狼瘡

        3)雙絨毛膜雙羊膜囊雙胎妊娠

        4)妊娠期輕度貧血史

        5)重度骨質疏鬆

        6)狼瘡腎炎史

        7)妊娠合並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史

        8)孕5產1,孕35+4周,頭橫位

        患者治療史:

        ·原治療方案:孕期口服甲潑尼龍4mg/8mgqod、硫酸羥氯喹0.2g bid,孕前口服阿司匹林0.1g qd。孕期風濕免疫科監測病情穩定。孕34+5周停用阿司匹林。

        ·當前治療方案:請風濕免疫科會診,建議術前、術中、術後1日靜脈滴注甲潑尼龍40mg,術後2-3日靜脈滴注甲潑尼龍20mg,術後4日改為口服潑尼鬆。哺乳期持續口服硫酸羥氯喹。

        ·隨訪與轉歸:2023.6.29 00:45 自然破水,孕35+6周,因“雙胎、未足月胎膜早破,剖宮產史的妊娠”急診行剖宮產。娩一女活嬰,重2360g;娩一男活嬰,重2550g,術中子宮收縮乏力,產後出血520mL,行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紮術。術後患者恢複良好,順利出院,產後定期隨訪,未見異常。

        病例總結

        SLE是一種以育齡期女性為主要發病人群的係統性自身免疫病。國外關於SLE的發病及患病率數據顯示,SLE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女性在20歲至絕經期前之間發病率明顯增高1。LN是SLE引起的腎髒損害2,約50%的SLE患者有腎損害的臨床表現,而腎組織病理檢查發現腎髒病變者可達90%。本例患者為SLE合並LN,9年前病情複發後予糖皮質激素衝擊治療控製病情,隨後減量維持,同時聯合羥氯喹改善病情,患者此後未再複發。

        一直以來,羥氯喹都是治療SLE、LN的基石。《2020中國係統性紅斑狼瘡診療指南》明確指出,對於無禁忌的SLE患者,推薦長期使用羥氯喹作為基礎治療3。《狼瘡腎炎診療規範》同樣指出,羥氯喹為治療LN的基礎用藥,可以長期使用2。本例患者長期使用羥氯喹作為維持治療,有助於穩定病情。

        隨著年輕女性生存期延長和生活質量提高,婚嫁和生育已成為廣大SLE患者的強烈需求。SLE患者的生育能力與非SLE同齡女性相比無顯著差異,但由於妊娠期性激素水平改變對SLE病情產生不利影響,導致SLE患者妊娠期出現病情複發或加重,同時,SLE患者合並的重要髒器損害、自身抗體、藥物等多種因素可能影響妊娠期患者及胎兒健康4。

        一項前瞻性分析證實,與非妊娠期相比,妊娠期SLE發作的發生率升高,產後3個月時,SLE發作的發生率也高於非妊娠期,而妊娠期持續使用羥氯喹治療,可使妊娠期和產後3個月SLE發作的發生率降低5。可見,羥氯喹對於預防妊娠期和產後SLE發作有重要作用。

        圖1使用羥氯喹與妊娠期及產後狼瘡發作的影響

        一項前瞻性分析,納入1985~2015年期間1349例SLE女性,其中包括304例妊娠女性,58%的孕婦使用了羥氯喹(HCQ),旨在評估妊娠對SLE狼瘡發作的影響及HCQ治療的預防效果。

        另一項臨床試驗顯示,妊娠期間接受羥氯喹治療(觀察組)患者的SLE發作率顯著低於妊娠期間接受常規對症治療(對照組)的患者(25.64% vs. 51.28%,p<0.05),胎兒足月出生率顯著更高(84.62%vs. 58.97%,p<0.05),而不良妊娠/胎兒結局發生率顯著更低(17.95%vs. 44.44%,p<0.05)(圖2)6。可見,羥氯喹能顯著改善SLE孕婦的妊娠結局。

        圖2羥氯喹顯著改善SLE孕婦妊娠結局

        一項臨床試驗納入78例SLE孕婦,隨機分為觀察組(妊娠期間接受羥氯喹治療,n=39)和對照組(妊娠期間接受常規對症治療,n=39),比較兩組患者的妊娠結局和新生兒結局,以探究羥氯喹對孕婦妊娠期治療療效。

        《2020中國係統性紅斑狼瘡診療指南》明確表示,羥氯喹可降低SLE孕婦的早產率、減少狼瘡複發、減輕病情,同時降低發生胎兒不良結局的風險,持續的羥氯喹治療可降低妊娠期間和產後SLE的複發,如無禁忌,建議在整個妊娠期間持續使用羥氯喹3。並且,《2022中國係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生殖與妊娠管理指南》建議哺乳期可使用藥物維持SLE病情穩定,其中包括羥氯喹4。本例患者在妊娠前即穩定服用羥氯喹作為維持治療,在妊娠期、哺乳期仍持續服用羥氯喹治療,病情保持穩定。

        總而言之,羥氯喹是SLE、LN的治療基石,不僅能有效緩解病情,還可顯著降低妊娠期及產後SLE發作及妊娠並發症的發生風險,改善母嬰結局,安全性高。因此,對於無禁忌的SLE、LN患者,推薦長期使用羥氯喹作為基礎治療;對於妊娠期患者,推薦全程使用羥氯喹治療,並可在哺乳期使用羥氯喹以維持病情穩定。

        參考文獻:

        1.李春紅,等.臨床腎髒病雜誌. 2019;19(08):628-632.

        2.張輝, 等. 中華內科雜誌, 2021, 60(9) : 784-790.

        3.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等.中華內科雜誌, 2020,59(03):172-185.

        4.國家皮膚與免疫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中華內科雜誌. 2022;61(11):1184-1205.

        5. Eudy AM, et al. Ann Rheum Dis. 2018 Jun;77(6):855-860.

        6. Liu EL, et al. Allied Academies. 2018;29(5):980-983.

分享: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