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

耳內鏡下治療兒童分泌性中耳炎

作者:佚名 來源:耳鼻喉時空 日期:2019-10-15
導讀

          常見病因為咽鼓管的機械性或非機械性因素引起的咽鼓管阻塞,如腺樣體增殖、齶帆張肌等肌肉薄弱、軟骨彈性差等,影響中耳通氣,導致中耳的持續負壓狀態,引起中耳黏膜水腫、靜脈擴張,血管通透性增加,從而造成中耳漏出液增多,液體吸收及排除減少。

關鍵字:  中耳炎 |  |  

        一、病理過程

        常見病因為咽鼓管的機械性或非機械性因素引起的咽鼓管阻塞,如腺樣體增殖、齶帆張肌等肌肉薄弱、軟骨彈性差等,影響中耳通氣,導致中耳的持續負壓狀態,引起中耳黏膜水腫、靜脈擴張,血管通透性增加,從而造成中耳漏出液增多,液體吸收及排除減少。

        同時中耳積液中可檢出流感嗜血杆菌、流感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及細菌的特異性抗體、免疫複合物、補體等,提示中耳感染及免疫介導的非化膿性炎症,是引發中耳滲出液增多的主要原因。病變進一步發展,黏膜上皮增厚,上皮化生,鼓室前部低矮的假複層柱狀纖毛上皮可變成增厚的分泌性上皮,鼓室後部的單層扁平上皮變為假複層柱狀上皮,杯狀細胞增多,導致分泌的黏液增多。

        中耳積液早期以漿液性為主,液體稀薄如水樣,呈深淺不同的黃色,黏膜以淋巴細胞浸潤為主;後期液體以黏液性為主,液體黏稠,大多呈灰白色,甚至黏稠呈膠凍狀,形成膠耳,此時黏膜主要為漿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各種類型的分泌性中耳炎,病變均可由早期向晚期或後遺症階段發展,處於動態變化中。

        二、臨床表現

        1、聽力下降:小兒大多表現為對呼喚不理睬,上課精神不集中等。頭位前傾或偏向健側時,因積液離開蝸窗,聽力可暫時改善;積液黏稠時,聽力可不因頭位變動而改變,如為單側發病,也可長期不被家長察覺,長期聽力下降甚至可引起兒童言語發育障礙。

        2、耳悶:耳部可有阻塞感、悶脹感,小兒可表現為抓耳等動作。

        3、耳痛:發病時可有耳痛,小兒常於夜間發作,哭鬧1~2天後耳痛即消失。

        4、耳鳴:常為低調間歇性耳鳴,小兒則無法表述。

        三、耳內鏡下的治療診斷

        急性期耳內鏡下可見鼓膜充血、內陷、光錐變短或消失;出現鼓室積液時,鼓膜失去正常光澤,呈淡黃、橙紅或琥珀色(圖8-7),慢性者鼓膜呈乳白色或灰藍色,漿液性液體未充滿鼓室時可見氣液平麵及氣泡征。

分享: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