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2年,腎髒病學領域在原發性腎小球疾病、狼瘡性腎炎、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相關血管炎、血栓性微血管病、遺傳性腎髒病、慢性腎髒病、急性腎損傷的發病機製、診斷與治療及循證醫學研究等方麵收獲頗豐。醫學論壇網對此進行了報道,內容陸續更新中,敬請關注。

IgA腎病

     分子遺傳發病機製 IgA腎病是我國最常見的原發腎小球疾病,至今其分子發病機製仍不清楚。
     《自然·遺傳學》(Nat Genet)雜誌發表了一項中山大學關於中國人IgA腎病易感基因研究結果。研究者通過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發現了2個新的IgA腎病致病易感基因遺傳位點,分別位於17p13和8p23。該區域分別編碼兩個可能的易感基因,即腫瘤壞死因子(TNFSF13)和α-防禦素(DEFA),可通過黏膜異常免疫反應而參與IgA腎病發病。此外,該研究還證實了在其他種族發現的易感基因位點以及22q12與IgA腎病發病有關,而這些區域分別與抗原遞呈和黏膜免疫有關。
     綜合現已完成的3個GWAS研究所定位的遺傳位點,加拉維·A(Gharavi A)等提出有關IgA腎病發病的分子遺傳機製理論。
     疾病診斷和預後判斷的全新無創手段 目前,IgA腎病患者的臨床表現及轉歸存在很大的差異,部分患者可終生保持腎功能穩定,部分可短時間進展至腎衰竭,而大部分則緩慢進展至終末期腎髒病。現有的臨床預後評價係統隻能解釋部分臨床變異。
     現有研究顯示,Gd-IgA1和相應的抗糖抗體是該病發病的關鍵環節之一。《國際腎髒》[Kidney Int 2012,82(7):790]雜誌發表了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患者血清Gd-IgA1水平與IgA腎病預後顯著相關。每增加1個標準差,患者發生腎衰竭的風險增加44%。
     《美國腎髒病學會雜誌》[J Am Soc Nephrol 2012,23(9):1579]發表的法國一項隊列研究結果顯示,血清IgG型抗糖抗體水平與患者發生終末期腎衰竭或死亡密切相關。上述研究均說明,血清Gd-IgA1水平與抗糖抗體有可能成為判斷此病預後的全新無創工具。
     上述研究的局限性在於,未評估這些自身抗原及抗體對於指導治療的臨床意義,並缺乏統一的標準化測定方法。因此,在這些問題解決前,該結論無法推廣至臨床應用中。

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症

     2011年,《自然·醫學》(Nat Med)雜誌上一項研究首次報告,可溶性尿激酶受體(suPAR)可能在FSGS的發病機製中起重要作用,該研究納入的研究對象主要是腎移植後的患者。2012年,同一組研究者在《美國腎髒病學會雜誌》上發表的驗證研究結果顯示,在兩組原發性FSGS患者中, 84.3%成人患者和55.3%兒童患者的血清suPAR升高,但該研究結果尚待在不同國家和人種中進行驗證。

C3腎小球病

     近年來,有專家明確提出C3腎小球病可作為一類疾病的總稱,包括致密物沉積病、C3腎小球腎炎、家族性Ⅲ型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和CFHR5腎病等。

微小病變腎病

     克萊門特(Clement)等在《自然·醫學》雜誌上首次報告足細胞分泌的低唾液酸化的血管生成素樣蛋白4(angptl-4)可能在MCD的發病機製中起到重要作用。石本·T(Ishimoto T)等在《腎髒病研討會》(Semin Nephrol)雜誌上提出,足細胞CD80(B7-1)表達增加可能與MCD的發病有關。

  狼瘡性腎炎

係統性紅斑狼瘡(SLE)既是我國最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是最常見的繼發性腎髒病。狼瘡腎炎是SLE較常見的並發症,對患者預後影響較大。近年來,關於狼瘡腎炎的診斷和治療均有較.
     2012年,兩部新指南的頒布是該領域“裏程碑”式的標誌,即美國風濕病學會(ACR)關於狼瘡腎炎篩查、治療和管理的最新版指南(簡稱“ACR指南”)於2012年5月4日正式在《關節炎護理與研究》(Arthritis Care Res)雜誌上發布;改善全球腎髒病預後組織(KDIGO)的腎小球腎炎臨床實踐指南(簡稱“KDIGO指南”)也於2012年6月在《國際腎髒》雜誌上發表。
     由於這兩版指南分別出自國際上最為權威的風濕病及腎髒病專業組織,故對於規範臨床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KDIGO指南和ACR指南在狼瘡腎炎治療的原則方麵保持一致,均依據目前已有較高級別的臨床研究作出了建議。但這兩版指南也存在一些各自的特點和差異,這與指南所關注的人群、製定指南背景的經濟條件、藥品的可及性以及指南給予的建議級別定義不同等均有關係。

  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相關血管炎

基因背景

     2012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 Engl J Med)發表的一項關於歐洲人群ANCA相關血管炎的GWAS研究顯示,在4個與ANCA相關血管炎相關的基因位點中,有3個位於編碼MHC的區域,另一個位於染色體14q32編碼α1-抗胰蛋白酶的基因SERPINA1。其中,與該病最顯著相關的是編碼HLA-DPB1的基因。
     肉芽腫性多血管炎(GPA)和顯微鏡下型多血管炎(MPA)是ANCA相關血管炎主要的兩種亞型,對於其是否屬於同一種疾病一直存有爭議。上述《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研究提示,GPA和MPA有不同的基因背景;將ANCA相關血管炎患者按抗原特異性進行分組時,基因的關聯性最為明顯,即蛋白酶3(PR3)-ANCA陽性小血管炎與HLA-DP、SERPINA1以及編碼PR3的基因PRTN3均相關,髓過氧化物酶(MPO)-ANCA陽性小血管炎與HLA-DQ相關。該研究提示,ANCA相關血管炎的發病有基因因素參與。
     此外,從遺傳背景角度來看,PR3-ANCA相關血管炎和MPO-ANCA相關血管炎可能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自身免疫綜合征。

主頁 | 廣告條款 | 法律顧問 | 聯係我們 | 版權聲明 | 關於我們 | 誠聘英才 |
copyright©中國醫學論壇報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040853號
互聯網醫療保健信息服務審核同意書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