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

對中醫治療肺結核的思考

作者:梁博文 來源:醫學科學報 日期:2016-06-16
導讀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結核病疫情呈回升態勢,而造成結核病防治效果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耐多藥結核病的出現和發展。中醫對肺結核病的認識本病在曆代名稱不一,基本根據其傳染性和臨床症狀為名。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結核病疫情呈回升態勢,而造成結核病防治效果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耐多藥結核病的出現和發展。臨床治療中聯合應用藥物治療耐多藥結核病療效差,藥物毒副作用明顯,疾病纏綿難愈。我國曆代醫家治療結核病有著豐富經驗,針對當前耐藥結核病的治療,中醫中藥的特點和優勢逐漸得到關注和重視,國家十二五專項將中醫中藥治療肺結核病列入其中。

        中醫對肺結核病的認識

        本病在曆代名稱不一,基本根據其傳染性和臨床症狀為名。如傳屍、肺痿疾、骨蒸、癆嗽、癆瘵等,清代以後統稱為肺癆。是具有傳染性的慢性虛弱疾病,由於勞損在肺,故稱肺癆。主要以咳嗽、咯血、潮熱、盜汗及身體逐漸消瘦為其特征。對本病的記載最早見於《內經》,《肘後方》、《備急千金要方》、《仁齋直指方》等中醫典籍中對本病的病原、發病過程、症候特點有詳細記載,《十藥神書》更是收載十方治療本病。《丹溪心法》以滋陰降火為治療大法,《醫學正傳》明確殺蟲補虛兩大治療原則,逐漸地完善和係統了本病的中醫治療

        病理性質方麵,本病基本以陰虛為主,並常導致氣陰兩虛,甚則陰損及陽而見陰陽俱損。具體而言,病情輕重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涉及髒腑不一,病理也有轉化演變。一般而言,病初期肺體受損, 肺陰耗傷, 肺失滋潤,表現以肺陰虧損之侯為主,隨著病情發展,肺腎同病,兼及心肝,導致氣陰兩傷,後期出現肺脾腎三髒交虧、陰陽兩虛的嚴重局麵。

        傳統中醫對肺結核的診斷主要根據臨床症狀和病史病程,故無法做到早期診斷,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對肺結核病的早期治療,隻針對重症肺結核的治療嚴重降低了中醫治療肺結核的療效。隨著現代醫療診斷技術的發展,肺結核的早期診斷率逐漸提高,中醫對肺癆的認識不應隻局限於虛勞範疇,早期診斷患者如果正氣未傷邪氣強盛,此時正邪相爭,機體反應強烈,更多表現為實證,如邪氣不強正氣不虛,可無明顯臨床症狀,中醫辨證呈無典型證候,更多的實證和無典型證候的“肺癆”患者將是今後中醫治療的重要群體。

        中醫治療肺結病現狀

        雖然中醫治療肺結核有著豐富的臨床實踐,有著肯定的臨床療效,但是由於目前中醫治療肺結核欠缺大規模多中心臨床研究( 我國在近年“ 十一五” 、“十二五”國家醫藥科研中已有相關研究正在進行),缺少明確的實驗室體內抗結核效果數據,沒有充足的現代醫學的科學理論支撐, 目前我國對肺結核的治療,仍然是以抗結核化療藥物為主,中醫大多數情況下作為一種輔助治療手段,隻有在西醫治療無法進行時才被重視。

        目前中醫治療肺結核的報道主要在三個方麵:一是整體的針對肺結核的治療,包括調節機體免疫、改善消除病灶等;二是針對結核病化療過程當中出現的毒副反應進行治療, 包括骨髓抑製,消化道反應,肝腎功能異常等; 三是改善抗結核化療中出現的並發症和頑固的結核中毒症狀。中醫治療的方法以中藥複方內服為主, 總體是在中醫辨證基礎上, 選擇已有經典處方加減或自擬新處方, 而采用針灸、外治等其他治療的臨床報道較少。

        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療的核心,雖然補虛和殺蟲是治療肺結核的基本原則,但是精準的辨證和合理的組方用藥才是療效的重要保障, 曆代醫家由於條件所限,僅對肺結核發展成虛勞階段的辨證和治療有豐富的經驗,能為我們提供豐富借鑒和指導,對於臨床表現為實證或是無症狀的肺結核, 診斷並不屬於虛勞範疇,我們在治療中可借鑒痰熱鬱肺、肺經鬱熱、肺氣鬱滯等辨證來遣方用藥。

        中醫治療結核病的困境和發展方向

        中醫治療的精髓在於治療的個體化,中藥湯劑最能體現這一原則,但是傳統中藥湯劑煎服不便,口感差,嚴重影響了中藥治療的可選性和依從性。針對肺結核病常見辨證的中成藥的研究和臨床應用是推廣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有效途徑,既能夠保證治療的個體化又能提高中藥治療的便利性。

        目前出具肺結核患者化療方案的西醫醫師大多中醫理論基礎薄弱,對患者進行準確的中醫辨證比較困難,從而影響到抗結核中成藥選擇的合理性,療效亦會相應下降。雖然患者可以中西醫同時就診,但兩線就醫不但增加患者經濟負擔,還會使患者依從性下降。今後針對西醫醫師的中醫理論培訓和繼續教育也是中西醫結合治療肺結核的重要環節。

        抗結核化療藥物有著強大的殺菌抑菌作用,但隨著耐多藥甚至廣泛耐藥結核病的出現,新藥研發又相對滯後,即使臨床采用更多藥物聯合應對,除了會帶來更多的毒副作用之外,療效也並不令人滿意。中西藥的聯合應用能夠提高療效,並顯著降低西藥的毒副作用、調節機體免疫能力,是今後我國治療耐藥結核的方向之一。

        伴隨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老年結核病患者呈逐年上升趨勢,此類患者往往合並多種慢性基礎性疾病,持續服用多種藥物, 一般情況差, 髒腑功能不足,病情複雜多變,抗結核治療受到多種限製。中醫藥治療的加入可以充分利用中醫特長改善患者體質、穩定基礎性疾病、改善

        臨床症狀、擴大西藥抗結核治療的使用窗口,從而提高老年結核病患者的治愈率。

        麵對我國肺結核治療中老齡化、耐多藥、新藥開發緩慢等困難,對中醫中藥的進一步研究和利用不僅有重要理論價值,而且對提高結核病治愈率,控製結核病疫情更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內容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5/345815.shtm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