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

未來氣候變暖將進一步增加我國居民自殺的疾病負擔

作者:孫國根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2023-04-04
導讀

         本網訊(駐地記者 孫國根)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國際科技合作項目資助下,依賴於最具全國代表性的死因大數據,複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陳仁傑教授團隊與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周脈耕研究員團隊聯合開展的一項全國性病例交叉研究,在定量評估了環境溫度對我國居民自殺死亡負擔的影響後表明,溫度升高與自殺死亡風險增加相關,無明顯閾值,並預測未來氣候變暖將進一步導致我國自殺死亡負

        本網訊(駐地記者 孫國根)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國際科技合作項目資助下,依賴於最具全國代表性的死因大數據,複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陳仁傑教授團隊與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周脈耕研究員團隊聯合開展的一項全國性病例交叉研究,在定量評估了環境溫度對我國居民自殺死亡負擔的影響後表明,溫度升高與自殺死亡風險增加相關,無明顯閾值,並預測未來氣候變暖將進一步導致我國自殺死亡負擔的顯著增加。該成果為揭示環境高溫與自殺死亡的關係提供了強有力的流行病學證據,該研究豐富了氣候變化影響精神健康的範圍和內涵,對製定預防自殺的公共政策有重要意義。近日,研究結果已發表在精神病學權威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精神病學》(《JAMA Psychiatry》,影響因子25.911)上。

        陳仁傑表示,自殺是全球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絕大部分自殺和精神障礙有關。雖然高溫被認為可能是自殺的一個風險因素,但過去的研究大多采用生態學時間序列研究或基於彙總數據的病例交叉研究,難以控製個人層麵的混雜因素。此外,目前很少有研究預估了未來氣候變化將如何影響自殺的疾病負擔,這對製定預防自殺的公共政策帶來了挑戰。

        為此,該研究基於全國疾病監測係統死因監測數據,覆蓋我國所有區縣(港澳台除外)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間登記的全部自殺死亡的數據,平均年齡為57.6歲,其中58.6%為男性,85.8%為初中或以下學曆。采用個體水平上的時間分層病例交叉設計進行分析,可自動控製任何不隨時間變化的混雜因素。研究發現我國各地區環境溫度和自殺死亡之間均呈現幾乎線性的暴露反應關係,即溫度升高與自殺死亡風險增加相關,無明顯閾值。

        高溫相關自殺風險的時間滯後分布特征結果顯示,環境高溫能顯著增加當日的自殺死亡風險,效應隨後減弱,滯後3日後失去統計學顯著性。在全國範圍內,相對於最低死亡風險溫度(-17.4℃),極端高溫(30.9℃)相關的自殺死亡風險為1.44。據估計,我國有15.2%的自殺死亡可歸因於不適溫度。分層分析結果顯示,在年齡≥75歲、男性和教育水平較低的人群中,高溫相關自殺死亡風險較高。研究發現,相對於曆史時期(1980−2010)而言,在未來不同氣候變化情景下我國各地區的不適溫度相關自殺死亡負擔均呈現增加的趨勢。具體來說,在高排放情景下,本世紀自殺死亡負擔將持續並明顯增長;而在低排放情景和中排放情景下,自殺死亡負擔增長將在本世紀中期以後呈平緩趨勢。相對於曆史時期,在這3種氣候變化情景下,全國自殺死亡數在2050年代將增加8.3%−11.4%,2090年代將增加8.5%−21.7%。在這3種氣候變化情景下,2090年代超額自殺死亡人數將分別增加9,429、13,731、24,214。我國不同地區和季節裏不適溫度相關自殺死亡數的預期增長幅度存在一定差異,其中華南地區和冬季的增長率最高。

        陳仁傑強調,氣候變化是一個日益嚴重的全球危機,氣候變化對人們精神與心理健康構成越來越大的威脅。同時,精神障礙是造成全球疾病負擔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探究氣候變暖對精神健康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實施有效的氣候緩解和適應政策可以減輕氣候變化對自殺的影響。

        中疾控慢病中心2021級博士生周宇暢和複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2021級直博生高亞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複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陳仁傑教授和中疾控慢病中心周脈耕研究員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論文鏈接: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psychiatry/article-abstract/2802942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