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

冠狀病毒患者死亡的危險因素已確定

作者:佚名 來源:轉化醫學網 日期:2020-03-13
導讀

         由於到位的輿論宣傳和專家們給群眾服下的定心丸,人們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認知也比SARS清楚,自然對其的恐懼感也大大減低。如今已有不少人因此喪命,當務之急便是找出致死因,專家尋找解決方案,大眾以此規避風險。

關鍵字:  冠狀病毒 | 死亡 

        導讀:由於到位的輿論宣傳和專家們給群眾服下的定心丸,人們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認知也比SARS清楚,自然對其的恐懼感也大大減低。如今已有不少人因此喪命,當務之急便是找出致死因,專家尋找解決方案,大眾以此規避風險。

        近日,NIAID-RML實驗室於3月9日在《柳葉刀》雜誌上發表一項研究,研究了中國武漢COVID-19成人住院患者的臨床流程和死亡危險因素,可幫助臨床醫生確定預後不良的患者。

        這一項新的回顧性研究評估了191位患者(137位幸存者和54位非幸存者)的數據記錄。每個病人都被送往中國武漢的兩家醫院之一。該研究指出,對於入院並確認患有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的患者,死亡的關鍵風險因素是:高齡、敗血症的跡象和血液凝結問題。

        除了說明死亡的危險因素外,研究人員還提出了有關病毒脫落的新發現,這表明幸存者的病毒脫落中位數持續時間為20天(從8到37天不等),而且直到54名非幸存者死亡,這種病毒才被檢測出來。

        雖然長時間的病毒脫落表明患者仍可能傳播COVID-19,但研究人員警告說,病毒脫落的持續時間受疾病嚴重程度影響,並注意到該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已住院,其中三分之二的患者患有嚴重或危重的疾病。此外,估計的病毒脫落持續時間受到呼吸道標本收集頻率低和樣本中缺乏可測量的遺傳物質檢測的限製。

        合著者中日友好醫院和中國首都醫科大學的曹斌解釋,研究中發現的延長的病毒脫落對指導確診的COVID-19感染患者的隔離預防措施和抗病毒治療決策具有重要意義。但需要明確的是,對於那些可能接觸過COVID-19但沒有症狀的人,不應將病毒釋放時間與其他自我隔離指導相混淆,因為該指導是基於病毒的潛伏期,建議在患者出院前應對COVID-19進行陰性測試。

        合著者中國金銀潭醫院的劉誌波博士表示,老年人的不良結局可能部分歸因於與年齡相關的免疫係統減弱和炎症增加,炎症可促進病毒複製和對炎症的更長時間反應,從而對心髒、大腦和其他器官造成持久損害。

        當前的研究為COVID-19的發展過程增加了新的細節。幸存者的發燒中位時間約為12天,與非幸存者相似。但是咳嗽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仍有45%的幸存者在出院時出現咳嗽。在幸存者中,呼吸困難(呼吸急促)會在約13天後停止,但會持續到非幸存者死亡。該研究還說明了發生不同並發症的時間,如敗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急性心髒損傷,急性腎髒損傷和繼發感染。

        新分析包括2019年12月29日之後收入金銀灘醫院和武漢肺醫院的所有實驗室確認的COVID-19成人住院患者(18歲或以上),他們在2020年1月31日之前出院或死亡。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比較了出院的幸存者和非幸存者之間的臨床記錄、治療數據、實驗室結果和人口統計學數據。他們研究了症狀、病毒脫落和住院期間實驗室檢查結果的變化的臨床過程(例如血液檢查、胸部X光檢查和CT掃描),並使用數學模型檢查了與醫院死亡相關的危險因素。

        平均而言,患者為中年(中位年齡為56歲),大多數為男性(62%,119例),大約一半患有潛在的慢性疾病(48%,91例),最常見的是高血壓(30%,58例)和糖尿病(19%,36例)。從發病開始,平均出院時間為22天,平均死亡時間為18.5天。

        與幸存者相比,死亡的患者年齡更大(平均年齡死亡VS幸存:69歲VS52歲),並且在順序器官衰竭評估(SOFA)中得分較高,表明敗血症和d-二聚體血液水平升高入院時的蛋白質(凝血標記)。

        此外,在嚴重的COVID-19疾病中更常見的是淋巴細胞(一種白細胞)計數降低,白細胞介素6(IL-6、炎症和慢性疾病的生物標誌物)水平升高,高敏感性肌鈣蛋白I濃度(心髒病發作的標誌物)升高。

        並發症的發生頻率,例如呼吸衰竭(98%,53/54非幸存者與36%,50/137幸存者),敗血症(100%,54/54與42%,58/137)和繼發感染(50%,27/54對1%,1/137)在死亡者中也高於幸存者。

        研究人員指出了這項研究的一些局限性。例如,它排除了截至2020年1月31日仍在醫院的患者。由於這些患者在較早階段患有相對較重的疾病,因此該研究發現的死亡人數並未反映出COVID-19的真實死亡率。

        研究人員還指出,並非所有患者都進行了所有實驗室檢查(例如d-dimer檢查),因此可能低估了它們在預測院內死亡中的確切作用。最後,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藥,對標準支持療法的依從性不足以及高劑量的皮質類固醇激素,以及某些患者病情晚期轉移到醫院,也可能導致某些患者的預後不良。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