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

COVID-19爆發,我們現在需要開始為下一次病毒爆發做準備!!

作者:佚名 來源:生物穀 日期:2020-02-25
導讀

         冠狀病毒的爆發是一場正式的危機,我們不能浪費它。

關鍵字:  COVID-19 | 病毒 

        冠狀病毒的爆發是一場正式的危機,我們不能浪費它。

        不可否認的是,國際社會正在非常嚴肅地對待這個問題,因為COVID-19造成的死亡總數已經遠遠超過21世紀初SARS的死亡人數。

        WHO宣布此次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員正在積極研製針對COVID-19的疫苗,包括美國和英國在內的各國政府已撥出更多資金用於促進研究和開發。

        然而,即使國際社會對COVID-19的反應相對較強,但考慮到該流行病已經開始流行,這種反應可能被認為太少、太遲了,這是有道理的。這個錯誤我們不能再犯。

        作為全球衛生研究人員,我們研究疫苗接種和其他防治傳染病措施的全部社會價值。考慮到與流行病相關的巨大成本,我們必須開始努力防止下一次疫情的爆發,即使全世界都在努力與之鬥爭。

        一種可預測的場景

        當前形勢的非凡之處在於它的可預見性。

        可以預見的是,此次疫情的爆發源於人類和動物之間的接觸,而蝙蝠也可能參與其中。可以預見的是,中心將位於人口稠密的城區,並通過國際航空旅行迅速傳播。甚至可以預見,一種未知的病原體和一種已知的病原體一樣有可能引發流行病。

        與SARS和寨卡病毒的情況一樣,在它開始在中國和其他地方肆虐之前,誰也沒有注意到造成當前疫情的病原體。

        可以預見,迅速發展的流行病將對健康、經濟和社會產生重大和廣泛的影響。

        在疫情爆發不到兩個月的時候,中國的衛生係統已經經曆了巨大的壓力,尤其是在武漢為冠狀病毒患者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方麵。此外,這可能會排擠其他條件的治療。

        經濟影響包括製造業、供應鏈、零售、國際旅行和教育的重大中斷。

        由此產生的政治和社會挑戰繼續堆積,例如大規模隔離、歧視、錯誤信息的傳播、對政府的不信任以及對已經緊張的國際關係的額外壓力。

        這種流行病的總成本已經很高,而且還可能變得更糟。

        流行病的必然性

        當前局勢的可預見性反映了疫情和流行病的不可避免性。

        我們可能無法確切地說出它們將在何時何地發生,或者病原體將是什麼,但我們知道總會有另一種病原體潛伏著。也有很多理由相信他們出現的頻率會增加。

        盡管全球人口增長放緩,但在世界上經濟和政治最脆弱的地區,人口數量仍在快速增長。不斷增長的城市化正在導致人口密集的大型中心的擴散,這些中心就像是傳染病的巨大培養皿。人口老齡化正在增加更容易受到感染和疾病的人的比例。

        由於氣候變化,一些病原體和像蚊子這樣的重要疾病攜帶者的地理範圍正在擴大。人類不斷侵占動物棲息地,也增加了跨物種溢出的可能性。

        國際旅行繼續變得更加普遍,全球化確保了任何地方暴發的經濟影響都將波及到遙遠的人類地區。

        做最壞的打算

        考慮到流行的所有成本以及所有有利於它們反複發生的因素,對致力於暴發準備、預防、緩解和反應的組織和活動的大規模投資可能會帶來巨大的收益。

        流行病防備創新聯盟(Coalition for Epidemic Preparedness Innovations),一個資助和協調新疫苗開發的聯盟,當然值得大量資助,就像一般疫苗平台的開發一樣。同樣,迫切需要為新型抗菌素治療和改進診斷提供更多資金。加強對人和動物病原體的監測是另一個緊迫的優先事項。

        然而,也許比資金更缺乏的是負責控製和應對傳染病暴發的鬆散的國際和國家組織網絡中許多參與者之間的充分協調。全球衛生係統支離破碎的性質造成了大量研究和功能差距以及重複浪費的努力的可能性。

        我們以前曾主張建立一個關於傳染病威脅的全球技術委員會,以改善各組織之間的協作與協調,開展必要的研究,並為管理全球風險提出高水平的、基於證據的建議。這樣一個委員會將由來自廣泛學科的專家組成--包括流行病學、疫苗學、公共政策和經濟學--它可以隸屬於世界衛生組織,也可以獨立存在。

        最重要的是,我們迫切需要更多和持續的資源來預防或至少減輕下一次疫情及其影響--無論是由另一種冠狀病毒引起,還是由埃博拉病毒、大流行性流感或尚未發現的病原體引起的出血熱。

        采取這些措施可能代價高昂,但坐視不管將付出更大代價。下一次爆發肯定就在附近。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