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人文

禁止!從國家衛健委答複單身女性凍卵看成因、風險與市場

作者:醫穀網 來源:醫穀網 日期:2021-03-15
導讀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了《關於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2049號(社會管理類144號)提案答複的函》,公開回複了全國政協委員《關於賦予單身女性實施輔助生育技術權利,切實保障女性平等生育權的提案》。其答複中指出,目前,以延遲生育為目的,為單身女性凍卵不符合我國法律法規有關規定。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了《關於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2049號(社會管理類144號)提案答複的函》,公開回複了全國政協委員《關於賦予單身女性實施輔助生育技術權利,切實保障女性平等生育權的提案》。其答複中指出,目前,以延遲生育為目的,為單身女性凍卵不符合我國法律法規有關規定。

        凍卵成為女性爭取生育與事業豐收的“突破口”

        2019年末,全國首例“單身女性爭取凍卵案”在北京市朝陽區法院開庭審理,該案涉及到一位31歲的單身女性徐某希望在最適合生育時期取出卵子並冷凍保存,將來有結婚生育意願時避免出現缺憾,但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以不合法為由拒絕了徐某的要求。雙方因此對簿公堂,掀開了關於單身女性凍卵是否能或應該成為一種法律權利的爭論。

        這一問題也引起了全國政協委員、重慶靜升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彭靜的注意。今年兩會,長期關注婦女兒童權益的她提交了《關於賦予單身女性實施輔助生育技術權利,切實保障女性平等生育權的建議》的提案。

        她建議,第一,適時啟動相關法律製度修改。為改變現有法律製度層級較低的問題,建議由全國人大或者國務院牽頭製定專門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實施法》或者《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實施條例》,同時允許已婚夫婦和符合特定技術條件的單身女性實施人工輔助生殖技術,給予女性生育平等的選擇機會。

        第二,完善生育權利保障適用範圍。修改現行《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規範》中僅“夫婦”有權進行人工生殖的規定,將有關生殖權益的《知情同意書》和《多胎妊娠減胎術同意書》中的“不孕夫婦”刪除,改為“夫婦或非婚女性”;將相關證明文件中“不育夫婦的身份證、結婚證”“婚姻證明”刪除,改為“夫婦或非婚女性的身份證”。

        第三,加強人類輔助生育技術保障。為防止“凍卵”等人工輔助生殖技術出現副作用或者其他風險,建議衛生健康部門聯合醫院及相關科研院所專家進行係統研究,不斷提升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有效防範技術風險。

        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女性為了叱吒職場與男性爭取所謂“平等”的工作機會,不得不推遲結婚和生育的年齡,但是女性的卵子會隨著人體衰老而質量下降,直接影響孕育後代。在事業和生育之間不得不進行的兩難選擇,人類輔助生殖中的凍卵技術或成為她們的一個突破口,讓她們能夠更為自由地選擇生育的時間。

        彭靜認為,從現實情況看,禁止單身婦女使用輔助生殖技術,也已經不符合社會發展趨勢。

        她表示,一方麵,女性在經濟社會中地位不斷提高,大部分職場女性要兼顧事業和家庭,不能在最佳年齡生育的女性日益增多。如果剝奪她們使用輔助生殖技術的權利,很可能使其喪失生育機會。另一方麵,一些具有生育意願的單身女性會冒險選擇部分不具備資質的“地下”機構,或者到境外醫療機構開展輔助生殖技術措施,變相加大了非法行醫風險。

        凍卵技術在我國現行法律法規中到底是如何規定的?

        卵子冷凍技術(即“凍卵技術”)是指對卵母細胞進行冷凍和超低溫儲存,以治療不孕症及保存女性生育力為目的的醫療技術,屬於輔助生殖技術範疇。

        涉及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目前我國隻有2001年和2003年衛生健康部門發布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規範》和《人類精子庫基本標準和技術規範》等文件,上述衛生健康部門行政規章和規範性文件受到國家頒布的《立法法》、《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行政訴訟法》等法律的製約。

        22.png

        目前,我國卵子冷凍技術主要應用於不孕症治療中取卵當日無精子的應急冷凍、剩餘卵子保存等。以延遲生育為目的,為單身女性凍卵不符合我國法律法規有關規定。我國現行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規範》由原衛生部於2001年製定、2003年修訂。其中明確規定,“禁止給不符合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法規和條例規定的夫婦和單身婦女實施人類輔助生殖技術”。

        國家衛健委在答複中表示,為進一步加強輔助生殖技術管理,防範技術應用風險,國家衛健委積極推動提高輔助生殖技術管理立法層級。“目前,已經啟動了《輔助生殖技術管理條例》起草工作,在梳理輔助生殖技術領域突出問題的基礎上,廣泛聽取醫學、倫理學、法學、社會學、管理學等領域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

        國家衛健委稱,下一步將對技術應用領域相關問題進一步深入研究,積極推進條例製訂工作。一方麵,以需求為導向,規範輔助生殖技術應用,提高服務質量,滿足群眾生殖健康合理需求;另一方麵,以問題為導向,既要加大對輔助生殖技術服務市場各類違法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也要著眼長遠,防範可能出現的醫學、法律、倫理和社會風險,保護群眾合法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凍卵技術到底存在哪些風險?

        國家衛健委在本次《答複》中對於“禁止給單身婦女實施人類輔助生殖技術”主要考慮幾個方麵因素:

        一是應用卵子冷凍技術存在健康隱患。

        卵子是人體最大的細胞,含有大量的水分,在冷凍解凍的過程中,會發生暫不可控的損壞。與冷凍精子技術和冷凍胚胎技術相比,雖同是輔助生育技術,冷凍卵子遠沒有達到理想的目標。

        冷凍卵子技術使未來女性受孕的成功率與很多因素相關,包括卵子的質量、冷凍方法、操作技術和運輸、存儲、解凍等其它因素。在取卵和卵子凍存、解凍、移植過程中均存在技術風險,例如促排卵藥物應用可能帶來的卵巢過度刺激綜合征以及手術取卵操作的出血和感染風險,危害女性健康。

        據美國布萊根婦女醫院此前研究,要想達到75%的活產率,34歲女性需冷凍10個以上卵子,37歲女性需要冷凍20個以上,42歲者需要冷凍61個以上。但取卵過程可能刺激卵巢,有出血、感染等風險。

        另據EFC官網顯示,世界上實施這一技術最成熟的是美國卵子冷凍中心(EFC, Egg Freezing Center),通過快速冷凍法使女性未來受孕的成功率在45%。國內未查到權威數據,某網站說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凍卵後做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後妊娠的成功率僅40-50%。

        此外,研究顯示,凍卵亦不利於保障子代健康。據《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於2019年12月10日發布一項回顧性隊列研究稱,用冷凍卵子生育的孩子,其兒童期患癌風險,是正常生育孩子的兩倍以上。

        二是為延遲生育為目的的卵子冷凍技術應用在學術界依然存在較大爭議。

        由於技術起步較晚,受開展時間所限,卵子冷凍技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尤其是子代安全性仍然需要長期隨訪資料進一步證實。美國生殖醫學會、歐洲人類生殖與胚胎學會均認為沒有足夠證據支持女性以推遲生育為目的應用卵子冷凍技術應用,並明確提出商業化推廣卵子冷凍技術可能會給晚育女性帶來虛假希望,造成女性進一步推遲生育計劃。國外相關人群研究表明,卵子冷凍技術的成功率隨女性年齡增加而下降。

        三是嚴防商業化和維護社會公益是輔助生殖技術實施需要嚴格遵循的倫理原則。

        超出醫學指征、將輔助生殖技術作為商品向健康人群提供,會不可避免地促使以盈利為目的導致技術濫用。目前部分媒體使用“後悔藥”“生育險”等說法對卵子冷凍技術進行渲染,容易產生誤導,帶來技術濫用的風險和不良社會影響。

        國內外凍卵技術市場情況如何?

        各國對冷凍卵子有著差異化的政策,自1986年世界上首名慢速冷凍卵子寶寶誕生起,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靠凍卵技術出生的孩子已達百餘例。與中國不同,美國各州不禁止女性凍卵,更不乏積極勸說健康女性保存卵子的行為,比如facebook和Apple 公司,為了讓女性員工拚命工作而鼓勵後延生育時間,進行免費的冷凍卵子行為。

        此外,英國、法國和加拿大也都允許單身女性凍卵。日本生殖醫學會在2013年8月開始同意健康單身女性也可以冷凍保存其卵子,但不建議超過40歲的女性申請。2016年3月,東京附近的一個市政府還宣布設立了“凍卵補貼”。俄羅斯對於輔助生殖技術中的試管嬰兒、冷凍卵子等均已立法保護。

        由於中國不允許未婚女性接受生育治療,因此有很多人去到美國、俄羅斯、泰國等國家接受卵子冷凍。女演員徐靜蕾在微博上發文稱她在2013年飛到美國去冷凍了自己的卵子,這一新聞讓不少國內女性開始關注冷凍卵子,讓這一技術開始進入公眾視野,冷凍卵子悄然升溫。

        2007年前國家嚴控輔助生殖機構,2007年原衛生部曾將輔助生殖技術行政審批權下放到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輔助生殖機構從2007年的95家突增至2020年的523家,截至2020年6月30日。

        據北醫三院生殖中心副主任李蓉說:“近年來,谘詢輔助生殖技術包括冷凍卵子手術的女性數量越來越多。一般來說,谘詢者以35歲以上的女性為主。她們主要是擔心隨著年齡增大,卵子質量也會下降,有可能無法生育,因此希望能冷凍年輕狀態的卵子,保證未來擁有健康的後代。”

        專業人士建議,在各種醫療技術中,輔助生殖是國家管理得最嚴的醫學技術之一。隨著時間的變化,冷凍卵子技術會不斷成熟,患者需求也將越來越大,經過不斷的發展,現在這項技術的管理方麵也需要與時俱進。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