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科

結核病患者的營養法則:三高兩禁

作者: 來源:中華康網 日期:2012-09-10
導讀

         結核病是由結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傳染病。相對來看,肺結核病中的一些類型常常具有傳染性,而肺外結核病(如骨結核病、腦膜結核等)則不具有傳染性。減少結核病感染和發病機會的措施有:  1.早發現、早治療,治愈傳染源,減少結核杆菌傳播的機會。

  結核病是由結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傳染病。結核菌可能侵入人體全身各種器官,但主要侵犯肺髒,稱為肺結核病。結核病又稱為癆病和“白色瘟疫”,是一種古老的傳染病,自有人類以來就有結核病。

  發展概況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之前,人類對於結核病是束手無策的,直到1944年以後,鏈黴素等抗結核藥相繼發現,結核病的治療才有了劃時代變化,療效明顯提高。但由於貨源、經濟等方麵的原因,大多數肺結核患者仍然得不到治療,因此肺結核是不治之症的陰影,曾長期籠罩在人們心頭,人們害怕肺結核就象現在害怕癌症一樣。

  1950年異煙肼被發現以來,結核病的治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該藥具有藥源廣、價格低、毒性小、療效高等優點,很快便在我國普便使用,與鏈黴素,對氨柳酸納聯合治療結核病,其療效已提高到90%以上,從而徹底改變了結核病是不治之症的局麵.現在以利福平為代表的治療結核病的藥物更臻完善,隻要人們能夠提高對結核病認識,及時發現,正規治療,其療效可達95%-100%.結核病,這一危害人類健康數千年之久的古老疾病已經是“防有措施、治有辦法”的普通疾病。

  結核病的傳染性

  不是所有類型的結核病都具有傳染性。也不是任何一個結核病人在其患病期間的住何時候都具有傳染性。

  相對來看,肺結核病中的一些類型常常具有傳染性,而肺外結核病(如骨結核病、腦膜結核等)則不具有傳染性。由於肺髒與外界相通,在肺結核病發展、惡化或形成空洞時,病變中的結核菌大量繁殖,通過支氣管排出體外,造成結核菌傳播。這樣的肺結核病人才具有傳染性。但當病人治愈了,就不再成為傳染源。衡量和判斷病人是否具有傳染性最簡便和可靠的方法就是對病人的痰液作塗片染色,進行顯微鏡檢查。如塗片檢查發現抗酸杆菌陽性,則認為具有傳染性,或稱為'傳染源'。傳染性肺結核傳染性最強的時間是在發現及治療之前。所以應當重視早期發現和正確、及時治療傳染源。

  結核病的傳染

  首先結核菌從結核病菌人體內排出、腎結核從泌尿道排出、肝腸結核從消化道排出,從呼吸道排出的結核菌最容易傳播。被結核病菌人排出體外的結核菌都必須在外界環境中停留一段時間,大多數結核菌在這時被殺死,隻有一部分可以侵入健康的人體而引起感染。

  肺結核的鑒別

  一、肺癌

  中央型肺癌常有痰中帶血,肺門附近有陰影,與肺門淋巴結結核相似。周圍型肺癌可呈球狀、分葉狀塊影,需與結核球鑒別。肺癌多見於40歲以上嗜煙男性;常無明顯毒性症狀,多有刺激性咳嗽、胸痛及進行性消瘦。X線胸片示結核球周圍可有衛星病灶、鈣化,而癌腫病灶邊緣常有切跡、毛刺。胸部CT掃描對鑒別兩者常有幫助,中央型肺癌的CT所見有支氣管內軟組織密度塊影附著在一側增厚支氣管壁上,腫塊輪廓不規整、肺段及肺葉支氣管不規則狹窄、縱隔淋巴結腫大等。結合痰結核菌、脫落細胞檢查及通過纖支鏡檢查及活檢等,常能及時鑒別。肺癌與肺結核的並存,亦需注意發現。臨床上難以完全排除肺癌者,結合具體情況,必要時可考慮剖胸探查,以免貽誤治療時機。

  二、肺炎

  典型肺炎球菌肺炎浸潤型肺結核區別不難。而病情進展較快的浸潤型肺結核,擴大到整個肺葉,形成幹酪樣肺炎,易被誤診為肺炎球菌肺炎。前者起病急驟、高熱、寒戰、胸痛伴氣急,咳鐵鏽色痰,X線征象病變常局限於一葉,抗生素治療有效。幹酪樣肺炎則多有結核中毒症狀,起病較慢,咳黃色粘液痰,X線征象病變多位於右上葉,可波及右上葉尖、後段,呈雲絮狀、密度不均,可出現蟲蝕樣空洞。抗結核治療有效,痰中易找到結核菌。

  有輕度咳嗽、低熱的支原體肺炎、病毒性肺炎或過敏性肺炎(嗜酸性粒細胞肺浸潤症)在X線上的炎症征象,與早期浸潤型肺結核相似,對這類一時難以鑒別的病例,不宜急於抗結核治療。支原體肺炎通常在短時間內(2~3周)可自行消散;過敏性肺炎的肺內浸潤陰影常呈遊走性,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三、肺膿腫

  肺膿腫空洞多見於肺下葉,膿腫周圍的炎症浸潤較嚴重,空洞內常有液平麵。肺結核空洞則多發生在肺上葉,空洞壁較薄,洞內有很少有液平麵。此外,肺膿腫起病較急,高熱,大量膿痰,痰中無結核菌,但有多種其他細菌,血白細胞總數及嗜中性粒細胞增多,抗生素治療有效。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合並感染時易與慢性肺膿腫混淆,後者痰結核菌陰性。

  四、支氣管擴張

  有慢性咳嗽、咯痰及反複咯血史,需與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鑒別。但支氣管擴張的痰結核攻陰性,X線胸片多無異常發現或僅見局部肺紋理增粗或卷發狀陰影,CT有助確診。

  五、慢性支氣管炎

  老年慢支症狀酷似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且近年來老年人肺結核的發病率有所增高,需認真鑒別兩者,及時X線檢查有助確診。

  六、其他發熱性疾病

  各型肺結核常有不同類型的發熱,因此肺結核常是臨床上發熱原因不明的主要鑒別之一。傷寒、敗血症、白血病、縱隔淋巴瘤及結節病等與結核病有諸多相似。傷寒有高熱、血白細胞計數減少及肝脾在等臨床表現,易與急性粟粒型結核混淆。但傷寒熱型常呈稽留熱、有相對緩脈、皮膚玫瑰疹,血清傷寒凝集試驗陽性,血、糞便傷寒杆菌培養陽性。敗血症起病急、寒戰及弛張熱型,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增多,常有近期皮膚感染,瘡癤擠壓史或尿路、膽道等感染史,皮膚常見瘀點,病程中出現近徙病灶或感染性休克,血或骨髓培養可發現致病菌。急性粟粒型肺結核有發熱、肝脾大,起病數周後出現特異性X線表現。偶爾血象呈類白血病反應或單核細胞異常增多,需與白血病鑒別。後者多有明顯出血傾向,骨髓塗片及動態X線胸片隨訪有助確立診斷。成人支氣管淋巴結核常表現為發熱及肺門淋巴結腫大,應與結節病、縱隔淋巴瘤等鑒別。結核病患者結素試驗陽性,抗結核治療有效;而淋巴瘤發展迅速,常有肝脾及淺表淋巴結腫大,確診常需依賴活檢。結節病通常不發熱,肺門淋巴結腫大多為雙側性,結素試驗陰性,糖皮質激素治療有效,必要時應作活檢以明確診斷。

  結核病患者的營養法則:三高兩禁

  結核病是由結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治療要從整體出發,使用抗結核病藥物同時必須增加機體抵抗力,加強營養,可補給患者充足熱和營養素,滿足結核病灶修複需要,增強機體抵抗力。

  高熱

  結核病慢性消耗性疾病熱量需要超過正常人,一般要求達到每公斤體重供給30千卡,全日總攝入量為2000千卡左右,輕體力勞動者每公斤體重40千卡,全日2400千卡左右。

  高蛋白質

  因結核病病人蛋白質消耗多,且蛋白質修補組織的重要營養素有益病灶愈合病體康複。結核病患者每日蛋白質攝入量應為每公斤體重1.2~1.5克,每天的總進量為80~100克,其中優質蛋白質,如肉禽水產品蛋乳及大豆製品應占總蛋白質攝入量的50上。

  高維生素

  應重點補充維生素ABCD。維生素A增強機體免疫力,維生素D促進鈣吸收,維生素C有利於病灶愈合和血紅蛋白合成,B族維生素有改善食欲的作用。其中維生素B6可對抗由於使用異煙肼治療而引起的副作用。新鮮蔬菜水果也是維生素的主要來源。此外乳蛋內髒等食品含維生素A豐富,酵母花生豆類瘦肉等富含維生素B6,

  禁止吸煙和飲酒。

  吸煙會增加對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刺激,飲酒使血管擴張,加重患者咳嗽咯血等症狀。

  此外,結核病人膳食中還應特別注意鈣和鐵的補充,鈣是結核病灶鈣化的原料,牛奶中所含的鈣量多、質優。患者每日應飲奶250~500克。鐵是製造血紅蛋白的必備原料,咯血便血者更要注意補充。

  預防措施

  控製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及增強免疫力、降低易感性等,是控製結核病流行的基本原則。減少結核病感染和發病機會的措施有:

  1.早發現、早治療,治愈傳染源,減少結核杆菌傳播的機會。

  2.養成良好衛生習慣,不對著他人打噴嚏或大聲說話。

  3.保持室內經常通風換氣,鍛煉身體,保持身體健康,增強免疫力。

  4.新生兒和嬰幼兒應及時接種卡介苗。

  5.對已感染結核杆菌並有較高發病可能的人,應在醫生指導下藥物預防等。

  6、肺結核病人應轉診到專門的結核病防治機構檢查、治療和管理。為了保證結核病人能夠得到正規的治療,衛生部要求各級醫療衛生機構要將有肺結核症狀的可疑患者和肺結核病人轉到結核病防治機構進行統一的檢查、治療和管理。

  7、隻要堅持正規治療,90%結核病是可以治愈的。采用抗結核藥物治療又稱化學療法,是現代結核病最主要的治療方法,其它治療方法均為輔助治療。隻要病人能按照醫生的要求全程不間斷地服藥,絕大部分的病人都是能夠治愈的。如果不堅持服藥,或斷斷續續服藥,不但不能治愈肺結核,而且容易形成耐藥,花費昂貴還不容易治好。

  8、國家免費為傳染性肺結核病人提供抗結核病藥品和主要的檢查。國務院製定的《全國結核病防治規劃(2001-2010年)》中要求“對沒有支付能力的傳染性肺結核病患者實行免費治療”。目前,我國已經實行對傳染性肺結核病人進行免費檢查和免費抗結核藥物治療。病人可到所在地的結核病防治機構接受免費檢查和治療。免費檢查的範圍包括:胸部透視、拍攝X光胸片和痰塗片檢查。免費治療的範圍包括:統一方案的抗結核藥物。其他費用仍需自付。

  9、肺結核病人開始接受正規藥物治療後2-3個星期一般就沒有了傳染性,痰中沒有查出結核杆菌的肺結核病人,可以參加正常的社會活動,對結核病人應該給予關懷和照顧,不應該歧視結核病人。結核病患者自己也要樹立信心,堅持治療,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會有助於康複。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