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衛生

地震傷員大出血後大輸血的處理

作者: 薛定諤的貓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2017-08-10
導讀

         據四川省人民醫院急救中心護士馮吉從前方發回的消息:15:58按省衛計委的安排,前方第一次轉回兩個病人,一個老年女性,75歲,沈幼花,多發傷,右側饒骨股骨骨折,失血性休克,輸血回來,需要準備代血漿或者膠體,鏟式擔架,監護儀,藥品。對於地震傷員大出血後,應該如何處理?我們一起聽聽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鄧碩曾、宋海波、劉進介紹地震傷員大出血後大輸血的處理。

關鍵字:  地震 | 大出血 | 輸血 

        據四川省人民醫院急救中心護士馮吉從前方發回的消息:15:58按省衛計委的安排,前方第一次轉回兩個病人,一個老年女性,75歲,沈幼花,多發傷,右側饒骨股骨骨折,失血性休克,輸血回來,需要準備代血漿或者膠體,鏟式擔架,監護儀,藥品。對於地震傷員大出血後,應該如何處理?我們一起聽聽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鄧碩曾、宋海波、劉進介紹地震傷員大出血後大輸血的處理。

        在大地震中,大出血與大輸血是“孿生兄弟”,大出血會奪去病人生命,大輸血則會導致病人凝血功能紊亂。大出血和大輸血是一種複雜情況,如何減少出血和輸血,需要多學科協調行動。

        大出血尚無一致定義,除24 h內需輸血至少3000 ml或10個單位濃縮紅細胞外,一般能接受的大出血定義是:(1)24 h內丟失1個以上血容量;(2)3 h內丟失50%血容量;(3)失血量達150 ml/min;(4)在20 min內失血至少1.5 ml/(kg·min)。反之,大輸血的定義是:(1)24 h內輸入1個血容量;(2)每小時輸入50%的血容量。

        救災手術中常見的大出血是上、下肢創傷性大出血,骨盆骨折,內髒出血,手術止血是救命的主要手段。術中大出血是對麻醉醫師、外科醫師、手術室護士和輸血科人員的一大挑戰,尤其是急性大出血(短時間內出血>30%血容量)。

        為了挽救病人生命,早期預防和識別大出血,迅速啟動應急措施和治療對策至關重要,包括:(1)恢複和保持正常血容量,維持組織的充分氧合;(2)輸用紅細胞懸液;(3)做好自體血回收;(4)迅速止血和維持足夠的凝血功能;(5)避免加重出血和出現心血管並發症;(6)保持常溫和電解質-酸堿平衡內環境穩定。

容量複蘇與容量治療

保持正常血容量

        容量複蘇是救治大出血的第一道防線。為防止出血性休克和組織低氧,必先補足血容量,如血容量已丟失30%仍未補充,則低血容量休克已難以避免。與此相反,隻要及時輸入無細胞液體(晶體液或膠體液),保持正常血容量,則健康器官仍能耐受70%的紅細胞丟失。因為增加了心排量(CO),就可提供足夠的組織灌注,而且降低了血液黏稠度,使靜脈回流增加,也改善了微循環,所以首先要樹立容量第一的觀點。

        晶體液與膠體液擴容到底哪一種較好仍有爭議。目前歐洲學者多傾向於晶體液/膠體液合用,晶膠比為1∶2,膠體液>晶體液有利於防止組織水腫,增加組織的灌注和氧合。

血紅蛋白臨界值

        正常生理條件下,氧輸送(DO2)是氧耗(VO2)的3~4倍,當DO2足以滿足VO2時,VO2始終保持恒定。但是當臨界Hb濃度(Hbcrit)低於40 g/L時,DO2也下降低於臨界線(DO2crit)。此時,DO2就不能滿足組織的實際VO2,VO2依賴於DO2,就會導致組織缺O2,出現乳酸酸中毒。當Hbcirt降至20 g/L時,病人就會死亡。

高氧通氣提高DO2

        在未達到DO2crit之前,為了提高DO2,首要方法是提高吸入O2分數(Fi O2)到1.0,以增加血漿中物理溶解O2。平時Hb的攜O2能力占DO2的98%,但在稀釋性貧血Hb下降至臨界濃度時,用高氧通氣主要是提高物理溶解O2。此時,溶解O2在DO2中將發揮75%的攜O2能力。在高氧通氣下,即使動物Hbcirt達到30 g/L仍能提高存活率。

輸用紅細胞懸液

        即使高氧通氣仍應避免低Hb,健康的病人可以耐受Hb<60 g/L,但在持續失血時,Hb>60 g/L則是安全界限。70 kg成人輸用1U的紅細胞懸液(RBCs),一般可提高Hb濃度10 g/L或血細胞比容(Hct)30%。健康病人的Hb>60 g/L即可,但有心血管危險的病人Hb>80~100 g/L為宜。

        輸注RBCs時需注意以下幾點:(1)失血速度可能比RBCs輸注速度快,此時要同時給予無RBC液體,但要避免Hb<60 g/L,因為稀釋性貧血可能使DO2下降至DO2crit;(2)在RBC細胞膜上會暴露促凝血磷脂,提示RBC在止血方麵也起一定作用,RBC參與凝血不容忽視;(3)由於庫存RBCs在無氧環境中會發生儲存性損傷和相應的酸中毒,引起細胞膜的僵硬和溶血,降低了RBC存活率,加之ATP含量下降和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耗竭,損害了O2向組織釋放,庫存RBCs O2輸送能力大約36~48 h恢複。

大量輸血與凝血病

        大量輸血時凝血功能受損,常發生稀釋性凝血病、低溫、酸中毒及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等,以稀釋性凝血病最為常見,DIC則多發生在創傷病人。由於用非細胞溶液和RBCs交換一個循環血容量之後,血漿中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濃度會下降至開始值的37%,在交換2個血容量之後會降低至基礎濃度的14%,便發生稀釋性凝血病。在這種情況下第一個下降的凝血因子是纖維蛋白原,因此,稀釋性凝血病的嚴重程度可以從纖維蛋白原濃度估計,但要除外纖維蛋白原下降的其他原因(如DIC)。

凝血病的評估

        用標準化實驗室評估凝血功能,要求參數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T)、部分激活凝血活酶時間(aPTT)、血小板計數、纖維蛋白原濃度、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及纖維蛋白降解產物(D-Dimers)等。在床旁監測激活的全血凝固時間(ACT),可代表總體凝血試驗。PT和aPTT是凝血處理常見的靶參數。

        在大出血時,PT和aPTT的監測會受到一些限製:(1) 如果實驗室遠離手術室,則報告會明顯滯後,最好在床旁監測;(2)常見的PT和aPTT試驗均在標準條件下(37℃,pH 7.4)進行,但大出血病人常有低溫和酸中毒,其實際凝血功能可能與體外試驗有很大差別;(3) PT和aPTT僅說明血漿凝血瀑布酶的反應速度,不代表止血的效果和凝塊牢固性。

凝血病的治療

1. RBCs

        Hct下降增加出血危險,尤其有血小板減少症時,因為RBCs參與止血,足夠的Hct也是給予血製品的前提,但維持止血的Hct應超過輸送O2的臨界濃度18%(Hb 60 g/L)。

2. 新鮮冰凍血漿(FFP)

        FFP含所有的凝血因子和血漿蛋白。70 kg病人給予1U FFP(250 ml~300 ml)可提高PT 5%~6%,aPTT 1%。有人建議在一定時間內輸入足夠量的FFP(5~20 ml/kg)可以達到和維持凝血因子濃度在臨界水平以上。

3. 纖維蛋白原(Fib)

        在丟失1.5個血容量之後,Fib通常降至1 g/L的臨界水平。FFP中的Fib含量僅為120 mg/dl,大出血時輸注FFP不足以提供所需之Fib,應當用濃縮的Fib代替,一般建議用2~4g,每天最多為8 g。

4. 血小板

        多數大出血病人在交換了2個血容量之後會出現血小板減少症,故血小板計數應避免低於50×109/L。輸1 U人份血小板一般可升高血小板(5~10)×109/L。通常應輸注ABO相配合的血小板,但急症時也可輸注ABO不相配合的血小板,因為血小板的抗原性可忽略。

5. 抗纖溶藥

        抗纖溶藥包括6氨基己酸、氨甲環酸(止血環酸)、氨甲苯酸(止血芳酸)和抑肽酶等,他們能抑製纖溶酶原激活和纖溶酶,預防性應用這些藥物能減少失血。由於抑肽酶是生物製劑,具有腎毒性和致過敏反應的危險,我國於2007年12月已暫停其銷售和使用。

保持中心體溫和電解質-酸堿平衡

1. 低溫

        大出血時快速輸注液體和RBCs常誘發低體溫,如輸入7 L 4℃的液體和RBCs(庫血溫度),會使中心溫度降低4℃左右,每下降1℃凝血瀑布內酶反應速度大約減緩10%。低溫還損傷血小板功能。此外低溫直接損害心血管功能和O2的運輸(使O2離曲線左移),也損害藥物在肝髒的清除,因此必須給病人保暖(如用加溫毯),將所有複蘇液和血製品盡可能有效加溫。

2. 電解質-酸堿平衡

        由於RBC會發生儲存損傷和溶血,使大量輸血的患者暴露於高血鉀之中,產生高血鉀症。存儲RBCs的酸性pH和微循環失調可導致一定程度的酸中毒,酸血症的結果使O2離曲線右移,使機體對腎上腺素反應降低而且損傷凝血功能,因為凝血因子最佳的pH是7.8,故應當通過通氣調節酸中毒,必要時給予碳酸氫鈉緩衝。

        大量輸血還會使病人暴露於大量枸櫞酸鹽中,當枸櫞酸鹽清除鈣離子時,會產生低鈣血症,必要時應小心補鈣。

選登《中國醫學論壇報》2008年5月22日抗震救援特刊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