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

Dig Dis Sci:抗腫瘤壞死因子治療可以降低女性炎症性腸病患者先兆子癇風險

作者:xuyihan 來源:MedSci原創 日期:2023-09-30
導讀

         先兆子癇和炎症性腸病(IBD)與促炎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TNF-))的上調具有疊加炎症的作用。在先兆子癇中,單核細胞釋放TNF-,誘導細胞凋亡並抑製滋養細胞增殖,在IBD中,TNF-在胃腸粘膜中表達,在結腸固有層的單核細胞中增加。隨後,TNF-誘導內皮激活和一係列導致炎症的細胞內信號通路。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假設接受抗腫瘤壞死因子治療的IBD孕婦由於其全身抗炎特性,患先兆子癇的

        先兆子癇和炎症性腸病(IBD)與促炎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的上調具有疊加炎症的作用。在先兆子癇中,單核細胞釋放TNF-α,誘導細胞凋亡並抑製滋養細胞增殖,在IBD中,TNF-α在胃腸粘膜中表達,在結腸固有層的單核細胞中增加。隨後,TNF-α誘導內皮激活和一係列導致炎症的細胞內信號通路。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假設接受抗腫瘤壞死因子治療的IBD孕婦由於其全身抗炎特性,患先兆子癇的風險可能較低。因此,本項研究旨在評估妊娠期間暴露於抗TNF治療的IBD女性的先兆子癇風險。

        研究的對象包括2007年-2021年在三級護理中心接受隨訪的IBD和孕婦。將先兆子癇病例與血壓正常妊娠的對照組進行比較。研究人員收集了有關患者人口統計學、疾病類型和活動、妊娠並發症以及先兆子癇其他危險因素的數據。采用單因素分析和多元邏輯回歸分析抗腫瘤壞死因子治療與先兆子癇的相關性。

        研究結果顯示,先兆子癇病例的產婦分娩時中位年齡為31±6.2歲,對照組為30±4.6歲。病例和對照組之間的未產率無顯著差異(41% vs 33%)。先兆子癇女性更容易早產(44% vs 12%,p < 0.001)。與先兆子癇婦女相比,沒有先兆子癇的婦女在懷孕期間接受抗腫瘤壞死因子治療的婦女更多(55% vs 30%,p=0.029)。大多數接受抗腫瘤壞死因子治療的婦女(32/44),無論是阿達木單抗還是英夫利昔單抗,在妊娠晚期仍有一定程度的暴露。雖然不顯著,但多因素分析顯示,如果在妊娠晚期暴露,抗腫瘤壞死因子治療對先兆子癇的保護作用有趨勢(OR 0.39;95% CI 0.14–1.12,p = 0.08)。

        本項研究證實未發生先兆子癇的IBD患者的抗TNF治療暴露高於發生先兆子癇的患者。雖然不顯著,但如果在妊娠晚期暴露,抗腫瘤壞死因子治療對先兆子癇有保護作用的趨勢。

        原始出處:

        Patel, N.B., Vinsard, D.G., Kattah, A.G. et al. Decreased Risk of Preeclampsia in Women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on Anti-Tumor Necrosis Factor Therapy. Dig Dis Sci (2023).https://doi.org/10.1007/s10620-023-08016-x

分享: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