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

96歲超高齡胃部腫瘤成功切除!不明原因乏力消瘦,警惕這種癌

作者:付敏 來源:專科有道 日期:2021-02-22
導讀

         惡性腫瘤的表現多種多樣,往往缺乏特異性症狀。

關鍵字:  胃部腫瘤 

        “醫生新年好呀!”大年初七,96歲的覃大爺在家人陪同下來拆線,開心地與醫生相互拜年。就在年三十的前一天,覃大爺順利出院了。“沒有想到,我這個年紀動了手術,還能這麼快恢複,正好趕上回家過年!”回想3個月以來的求醫之路,覃大爺與家人心懷感激。

 

        覃大爺是一名老兵,年輕時上過抗美援朝戰場,身體一向很棒。去年11月開始,不知為什麼,覃大爺常常覺得沒力氣,愛打瞌睡,自行車蹬不動了,飯量也比以前少了,血壓偶爾降低。盡管日常生活也沒什麼大影響,一個多月後,不放心的覃大爺還是來到中山醫院門診做檢查。

        一查嚇一跳:覃大爺的血紅蛋白隻有72g/L(正常成年男性應為130-175 g/L)。醫生立即為覃大爺安排了腹盆腔增強CT。CT顯示,覃大爺的胃壁非常厚,周圍的淋巴結也腫大了。進一步查胃鏡,發現整個胃大約2/3已經被腫瘤占據,胃壁變得僵硬,不能像正常人一樣擴張、接納食物。胃鏡病理提示胃體腺癌。

        原來竟是胃部腫瘤惹的禍!此時覃大爺已經比剛發病時瘦了整整12斤。他立即來到內鏡中心周平紅教授的專家門診就診。周教授評估後,考慮腫瘤巨大,無法行內鏡切除,建議轉至普外科就診。覃大爺又慕名來到了普外科劉鳳林副主任醫師的門診。

        劉醫生仔細詢問病史,做了詳細的體格檢查,結合檢查報告,考慮腫瘤還有根治的機會。很快,覃大爺住進了普外科十病區。術前檢查發現,覃大爺的血紅蛋白已經降到了60 g/L。此外,白蛋白也從初診時的32 g/L下降至26g/L(正常成年人應為35 - 55 g/L)。除了輸血、補充白蛋白以外,醫生還給覃大爺做了霧化,教他每天練習咳嗽,適度活動。經過充分的術前準備,複查各項指標明顯好轉。

 

        2021年2月1日,劉鳳林副主任醫師團隊為覃大爺實施了根治性胃切除術,手術僅耗時2小時22分鍾。術後第1天,覃大爺就在家人的幫助下在床上活動手腳;第2天,能夠下床走路。術後第8天,覃大爺順利出院。

        回想就醫之前的種種身體跡象,覃大爺仍然心有餘悸。正是因為身體一向很好,所以忽視了定期體檢,而乏力和消瘦這些不那麼“特別”的症狀更讓人放鬆了警惕。好在發現及時還有根治的機會。“感謝劉鳳林醫生團隊的精心治療和護理團隊的細心護理,讓我獲得了‘第二次生命’!”覃大爺感歎道。

        據中山醫院普外科劉鳳林副主任醫師介紹,高齡患者行腹部大手術,在許多方麵比中青年患者更加困難,而96歲更是高齡中的極限。例如髒器功能退化,心肺儲備差,對麻醉和手術的耐受程度相對較低。患者因巨大腫瘤導致慢性失血及消耗,存在中度貧血及低蛋白血症。而長期納差又導致營養攝入不足,加重了這種趨勢。此外,高齡患者的心肺功能相對較差,因此術前要充分鍛煉咳嗽咳痰的能力,戒煙戒酒,根據自身情況適度運動,如散步、慢跑或爬樓梯等等,改善心肺功能,有助於降低麻醉風險和術後順利恢複。在患者組織條件較差的前提下,術中操作需要更加輕柔、細致。對於本例患者,還存在術前貧血和低蛋白血症,盡管積極準備後指標有所改善,但仍達不到正常水平;而患者腫瘤巨大,更給手術增加了難度。要在保證安全、腫瘤根治的情況下,做到盡量縮短手術時間,減小手術創傷,對整個團隊都是極大的考驗。一台成功的手術,從術前、術中到術後,離不開手術醫師、麻醉醫師、護理團隊等各支隊伍的精誠協作,更離不開患者和家屬的積極配合。

        惡性腫瘤的表現多種多樣,往往缺乏特異性症狀。胃癌病人可有腹痛、腹脹、進食哽咽感、反酸、嘔吐、黑便等表現,但並不絕對。腫瘤進展可導致慢性消耗症狀,如本例中的乏力、消瘦、貧血、低蛋白血症等。此外,定期體檢也非常重要。一部分胃癌病人沒有任何不適,僅為體檢發現。推薦40歲以上的人群,尤其是有家族史或胃癌癌前病變的病人,至少每年要做一次胃鏡。這樣有助於早期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