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

腸道微生態與人體健康

作者:大連醫科大學微生態學教研室 袁傑利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2012-12-19
導讀

         酸奶、泡菜、腐乳、乳酸菌飲料、部分幫助消化的藥物……這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食品、藥物中都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微生物,都是基於微生態學理論研製的產品。可以說,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微生物,離不開由無數微生物組成的微生態係統。

關鍵字:  腸道 | 微生態 | 人體健康 

全科醫學周刊20121211

  酸奶、泡菜、腐乳、乳酸菌飲料、部分幫助消化的藥物……這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食品、藥物中都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微生物,都是基於微生態學理論研製的產品。可以說,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微生物,離不開由無數微生物組成的微生態係統。

  人體微生態係統包括口腔、皮膚、泌尿、胃腸道四個部分,其中以胃腸道微生態係統最為主要和複雜。本文介紹腸道微生態係統與人體健康的關係。

  腸道微生態——人體健康“晴雨表”

  腸道內的微生物群在人體內發揮各種生理作用,對人體的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

  腸道菌群的營養功能

  研究證明,人體代謝所需的酶類有35%以上是由正常微生物群合成的。例如,雙歧杆菌產生的磷蛋白酶能分解人乳中的蛋白質,使嬰兒容易吸收蛋白質;雙歧杆菌還可發酵乳糖產生半乳糖,後者是構成神經節苷脂的成分,對出生後嬰兒大腦發育有重要意義。

  腸道菌群與碳水化合物代謝

  食物中的蔗糖、葡萄糖、乳糖、澱粉等,在小腸內經消化酶分解為單糖為人體供給能量;而非澱粉多糖、抗性澱粉、多聚糖等物質則在結直腸內經腸道內微生物群發酵形成短鏈脂肪酸,後者經過進一步代謝,為機體新陳代謝供能。如果參與碳水化合物類物質發酵的微生物減少,則會影響機體正常代謝活動。

  腸道菌群與蛋白質類代謝

  蛋白質分解和氨基酸發酵需要的各種蛋白酶、肽水解酶,有許多都是由腸道內微生物代謝產生的。

  如果產生這些酶的細菌減少,蛋白質分解或其他原因造成受損蛋白增加,就會使對受損蛋白最敏感的神經細胞,尤其是腦細胞發生改變,這可能是造成老年癡呆症的一個原因。

  腸道菌群參與維生素代謝

  腸道菌群參與 B 族維生素、維生素 K 、泛酸、葉酸等的代謝。

  腸道菌群與藥物代謝

  腸道細菌產生的酶可以把食物中或藥物中所含的糖苷類化合物酵解。糖苷類化合物的配基被腸黏膜吸收後,可經門靜脈進入肝髒形成葡萄糖醛酶結合物,如果配基具有毒性,則可在肝髒中被解毒。這種肝腸循環在營養學、藥理學和毒理學上均具有重要意義。

  腸道菌群的生物拮抗作用

  人體腸道內的共棲菌群在抵禦外來菌定植腸道、維護腸道生態環境穩定上發揮著關鍵作用。無菌動物由於缺乏這種保護,很容易發生感染。

  腸道菌群主要通過營養競爭、細胞黏附位點競爭以及產生抗菌物質等機製發揮生物拮抗作用。

  腸道菌群參與腸道防禦

  腸道黏膜屏障包括機械屏障、腸黏膜/腸壁屏障及免疫屏障。其功能主要表現為抑製致病菌生長、抵禦外來微生物定植、阻礙致病菌與腸黏膜接觸、產生細菌素抑製競爭菌生長等。

  腸道微生態失衡的危害

  腸道微生態係統處於平衡狀態時,可以促進機體健康的提升,對人體有益;而當微生態係統失衡時,可能會導致機體產生各種健康問題,例如急、慢性腹瀉、便秘、腸易激綜合征(IBS)、炎症性腸病(IBD)、消化性潰瘍、肝髒疾病等消化係統疾病,糖尿病、血脂異常等代謝相關疾病,以及腫瘤、免疫係統疾病等。

  微生態學研究的基本任務和防治措施

  微生態學研究的基本任務

  微生態學研究的基本任務包括:① 闡明菌群演變與疾病的關係;② 闡明相關疾病發生發展中的微生態學規律;③ 通過微生態防治措施,控製、調節菌群向有利於人體健康的方向發展。

  微生態防治的措施

  ① 應用微生態調節劑,改善人體微生態環境,增強機體適應性;② 合理調整營養;③ 合理使用抗生素類藥物,提高人體定植抗力(腸道內源性專性厭氧菌抑製消化道中主要的潛在致病菌群數量的能力)。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