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分泌

疫情期間,糖尿病患者如何選擇感冒退燒藥?

作者:王建華 來源:醫學界內分泌頻道 日期:2022-12-22
導讀

          感染新冠病毒後,患者最突出的症狀是發燒以及由此引起全身關節肌肉疼痛及頭疼。那麼,大家也許要問,燒到什麼程度需要吃退燒藥?怎樣選擇?如何使用?接下來,我們就來談談這些問題。

關鍵字:  糖尿病 

        感染新冠病毒後,患者最突出的症狀是發燒以及由此引起全身關節肌肉疼痛及頭疼。那麼,大家也許要問,燒到什麼程度需要吃退燒藥?怎樣選擇?如何使用?接下來,我們就來談談這些問題。

        一、是不是隻要發燒就要用退燒藥?

        人正常體溫正常值為:36.3℃~37.2℃,體溫在37.3℃~38℃為低熱,38.1℃~39℃為中度熱,39.1℃~40℃為高熱,40℃以上為超高熱。

        發熱是機體的一種保護性反應,在發熱狀態下,體內抗體生成增多,白細胞的吞噬作用增強,有利於協助消滅入侵的病原體(如細菌、病毒等)。

        因此,不建議一發燒就馬上吃退燒藥。一般說來,如果患者隻是低熱,多喝水、適當休息即可,不必使用退燒藥;隻有當體溫超過38.5℃時,方考慮使用退燒藥。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有些患者體溫38.0℃~38.5℃,但全身關節肌肉疼痛及頭疼症狀特別明顯,也可以服用解熱鎮痛藥,以緩解患者自覺症狀。

        二、常用退燒藥有哪些?如何選用?

        臨床常用的解熱鎮痛藥主要有: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泰諾林、百服嚀)、布洛芬(美林、布洛芬膠囊)、洛索洛芬、吲哚美辛(消炎痛)、雙氯芬酸鈉等,此類藥物除了退燒之外,還可以緩解頭疼及關節肌肉疼痛。原則上,激素類藥物(如地塞米鬆)盡管也有退熱作用,但一般不作為單純退燒藥使用,因其具有明顯的升糖作用,長期應用還會削弱免疫力,導致感染播散或誘發二重感染。

        解熱鎮痛藥有片劑、膠囊、栓劑、混懸液、滴劑等多種劑型,其中,混懸液(如美林、泰諾林)、滴劑(百服嚀)主要用於兒童,而栓劑(如消炎痛栓)主要用於意識不清、吞咽困難或是有胃腸道疾患、對藥物胃腸道刺激不能耐受的發熱患者。

        三、解熱鎮痛藥使用注意事項

        1

        避免重複用藥

        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同屬於非甾體類解熱鎮痛藥,兩者合用,不僅療效不會明顯增加,反而有可能引起急性肝損害,最近這方麵屢見報道。另外,目前臨床上用的許多感冒中成藥裏麵都含有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成分,原則上不要與退燒藥(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合用,以免因藥量過大導致藥物毒副反應。

        2

        避免過量用藥

        新冠屬於自限性疾病,而退燒藥隻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它不是新冠治療藥物,無助於縮短病程,過量應用還會增加藥物毒副作用。例如:過量服用對乙酰氨基酚可導致急性肝損傷;大劑量布洛芬會導致胃黏膜出血;過量服用鎮咳藥右美沙芬可引起精神混亂、興奮、緊張、煩躁、神誌不清等一係列症狀。

        3

        避免頻繁用藥

        每種藥物的起效時間和半衰期都不一樣,應嚴格按照說明書的時間間隔服用藥物,切忌因為高燒不退頻繁用藥。使用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燒時,兩次用藥須間隔4~6小時,一天內用藥不超過4次。

        4

        注意補充水分及電解質

        退熱往往會伴隨大量出汗,造成體液及電解質大量丟失,因此,一定要注意補充足夠的水分和電解質(如溫開水、淡鹽水等),堅持每天飲水2000~2500毫升水,這樣不僅可以防止脫水,維持體液平衡,還有助於稀釋血糖、改善循環、增加尿量、清除酮體。

        四、物理降溫

        物理降溫的方式有冰袋冷敷、溫水擦拭(腋窩、腹股溝等血管豐富部位)、溫水浴等等。當體溫在38.5℃以下時,可以采取物理降溫;體溫高於38.5度時,應先服用退燒藥,效果不好時,可同時配合物理降溫。注意:對嬰幼兒禁止用酒精擦拭,以免因透皮吸收而導致酒精中毒。

        五、患者如何選擇感冒藥

        1)優選無糖製劑:某些中成藥感冒衝劑、止咳糖漿、蜜丸等含有白砂糖、蜂蜜等成分,如果服用量較大,可能導致血糖升高,因此,最好選擇選擇氨溴索、祛痰靈等無糖製劑。

        2)有些感冒藥含有麻黃堿,該成分具有收縮血管及升血壓作用,因此,合並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不宜服用此類感冒藥。

        最後強調一點:退燒藥隻是臨時緩解症狀,對原發病並無直接療效,切不可隨意濫用。對於居家患者,如果您正規服用退燒藥後仍持續發熱3天以上,建議及時就醫。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