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

病毒性膿毒症(Viral sepsis)

作者: 何佳起 董士民 來源: 急診醫學資訊 日期:2017-01-02
導讀

         病毒是目前已知的可侵襲人類和動物的最小的致病感染微生物。病毒有一個位於中央的核酸,它包裹在一個衣殼中組成一個核心蛋白。病毒性微生物在活細胞內,利用宿主核酸和蛋白質成分的複製和觸發細胞的破壞導致疾病。另外,宿主的防禦機製在嚐試清除被病毒感染的細胞時也可以導致細胞破壞。

關鍵字:  病毒性膿毒症 

第一部分:

        病毒是目前已知的可侵襲人類和動物的最小的致病感染微生物。病毒有一個位於中央的核酸,它包裹在一個衣殼中組成一個核心蛋白。病毒性微生物在活細胞內,利用宿主核酸和蛋白質成分的複製和觸發細胞的破壞導致疾病。另外,宿主的防禦機製在嚐試清除被病毒感染的細胞時也可以導致細胞破壞。核酸可以是RNA或DNA,可以是單鏈或是雙鏈[1]。病毒感染的病理生理學機製可能是由於細胞變性和壞死,從而導致局部和全身的炎症反應。身體的防禦機製包括吞噬、體液和細胞介導的應答、幹擾素的生成[2]。幹擾素可以防止病毒在局部的傳播,防止病毒血症,確保長期免疫,使被感染的細胞更容易被T細胞和巨噬細胞消滅[3, 4]。細胞介導的免疫可以導致毒性細胞增多,然後釋放淋巴因子,包括幹擾素。

第二部分:

        大多數可感染的病毒不斷在人類和動物中反複發生,在特定情況下傳播給易感人群。在流行期間,比如流感、麻疹、流行性腮腺炎、SARS,很大比例的是易感社區人群被氣溶膠傳播影響[5]。病毒在結構上的變化造成抗原漂移,是疫情蔓延的基礎原因,它導致了不同的亞型(例如,流感病毒)[6]。流行的發生是指當感染人口的數量超過基於以往的經驗對於感染數量的預期。當涉及多個大洲時,稱為大流行,例如,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

        病毒的傳播分為兩種主要形式:病毒在一個單一物種和病毒感染在不同的寄主交替[7]。有一些例外,如狂犬病病毒和流感病毒,它們可以跨物種傳播。動物宿主是疾病的重要傳染源,比如狂犬病、蟲媒病毒和某些出血性病毒。人類是病毒慢性攜帶者的重要池,如乙型肝炎病毒(HBV)、HIV和皰疹病毒[8–10]。某些宿主因素會使個體對感染的嚴重程度增加(例如,吸煙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酒精肝炎;麻痹性脊髓灰質炎運動肢體發育;活化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BV)可能是發展為淋巴瘤的危險因素。

第三部分:

        通過呼吸是病毒性疾病最常見的傳播途徑。病毒可以在唾液或呼吸道分泌物傳播,可以通過咬傳播狂犬病,或通過接吻傳播EB病毒,或可能通過氣霧劑蔓延,例如,流感和麻疹。漢坦病毒可能通過從齧齒類動物在土壤中的尿形成氣溶膠傳播。病毒通過氣溶膠途徑傳播明顯增加衛生保健工作者和其他室內患者的被感染風險。

        胃腸道,這是病毒感染傳播第二常見的模式。主要的腸道病毒是柯薩奇病毒、輪狀病毒、脊髓灰質炎、埃科病毒、諾沃克病毒,肝炎病毒A、E,有時B型肝炎病毒也可通過胃腸道傳播。

        個人接觸,一些被認為是通過氣溶膠或胃腸道來源傳播的病毒,實際上可能通過個人接觸傳播。近期埃博拉病毒疫情,其高度傳染性是眾所周知的,已經在醫護人員和其他患者中傳播,因為患者的體液具有高度傳染性。

        皮膚,這是病毒進入體內的重要門戶,但不一定是通過完整的皮膚。病毒可能通過叮咬進入人體,如狂犬病,蚊子和蜱叮咬傳播蟲媒病毒,或被針刺傷或輸血,例如,HIV或乙肝、丙肝。皮膚也作為皮膚水皰破裂傳播的出口,比如,天花、水痘、單純皰疹病毒(HSV)。

        生殖器,在異性戀和同性戀傳播的病毒包括:單純皰疹病毒、HIV、HBV、和巨細胞病毒(CMV)。

        這些病毒傳播並不隻是由於性生活,還有嬰兒分娩時通過宮頸時。上述的一些病毒,包括風疹和水痘,可能會導致子宮內感染經胎盤傳輸。

        節肢動物,蚊子、虱子和蒼蠅可以傳播病毒如登革熱、黃熱病、和克裏米亞-剛果出血熱(CCHF)。

        醫院感染:大約5%的醫院感染可能是由於病毒感染;然而,發病率可能被低估,由於診斷工具的可用性和局限性,使得其診斷困難。這些病毒包括呼吸道病毒(如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肝炎病毒),(例如,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HCV ]),腸道病毒(例如,輪狀病毒)和RNA病毒。HIV病毒傳播給其他病人和醫護人員的潛在風險為0.3%。慢病毒的克雅氏病病例發生在角膜移植後。埃博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引起院內傳染。最常見的院內感染的病毒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其在兒科病房,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ICU)和成人重症監護病房多見。

第四部分:

        2至5天較短的病毒潛伏期,通常會影響呼吸係統。血性傳播的感染可能需要2–3周,比如腦。HIV感染的潛伏期可能在幾個月內。通過神經傳播的病毒,比如狂犬病,潛伏期為2周至1年。潛伏期的特性對於決定微生物的傳染性非常重要。病毒傳染性的程度取決於它在環境中生存和死亡。

第五部分:

        免疫係統在病毒引發疾病的防禦機製和病理生理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宿主對病毒感染的主要防禦是與感染相關的物理/化學屏障和免疫係統[11]。人類病毒感染通常引起兩種類型的免疫應答。對抗病毒初始快速起效的先天反應涉及蛋白質的合成,即幹擾素、自然殺傷(NK)細胞、淋巴細胞的刺激[12,13]。在某些情況下,免疫應答反應足以防止廣泛傳播感染。然而,如果感染病毒的演變超出了前幾輪複製,“適應性免疫應答”開始起作用[14]。適應性免疫反應本身有兩部分組成:體液免疫反應和細胞介導的細胞反應。這兩個適應性免疫反應的組件,導致長期持久的記憶細胞的產生,提供連續的與感染相同的病毒免疫。這些極其精確的細胞表麵受體的檢測用來確定病毒抗原或某些病毒蛋白的特異性[4]。這個過程導致了免疫記憶,這就是疫苗接種的起源理論[3]。這種固有免疫針對疾病的感染性為機體提供普遍的保護。它確定了用無數方法檢測病原體的存在。固有免疫識別的主要目標是病毒核酸。一般來說,先天免疫係統檢測到的病毒RNA的結構特點與DNA不同於宿主的核酸結構[15, 16]。

        病毒病原體被先天免疫係統發現後主要有兩個後果:首先,它誘導先天抗病毒機製,大多數情況下主要是由幹擾素介導。隨後,導致適應性免疫反應的激活,這可以提供一個更直接的抗原特異性和長期的抗病毒免疫。身體防禦機製的主要目的是消滅受感染的細胞。這是由細胞的內在機製完成,由I型幹擾素在受感染的細胞所實現。也可以由細胞毒性淋巴細胞,如NK細胞和CD8 T細胞實現[17]。對病毒進入宿主細胞的預防是一個重要的保護過程。主要由中和抗體來實現。其他幹擾病毒複製的方法,基因表達和從被感染的細胞中退出取決於病毒和宿主。急性期蛋白和補體係統在先天性免疫反應中發揮著積極作用。白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NK細胞和NK-T細胞,這些細胞是對病毒感染主要的免疫應答細胞[14]。在這些細胞表麵的C型凝集素識別病毒蛋白或核酸成分,當NK和NK T細胞存在時,受感染的細胞其表麵發生變化[18]。這些細胞通過其從血漿中因感染釋放的細胞因子的作用侵入組織。適應性免疫係統顯示兩種不同類型的細胞:B和T淋巴細胞。在暴露於病毒之後,B淋巴細胞刺激釋放的可溶性抗體能夠結合血液循環中的病毒粒子,有效地使病毒根除。抗病毒B淋巴細胞反應對於防止或限製感染是敏感和有效的,在此基礎上,可以針對特定病毒行疫苗接種[19]。本質上,病毒是細胞內生物,在被感染的宿主細胞內複製,並利用細胞成分產生下一代的病毒體。這個過程可以迅速複製或隨時間緩慢。這一過程在一個時間框架內確定疾病的快速演變。在急性病毒感染期,病毒的增殖和宿主反應會導致根除病毒並清除感染,如果病毒感染是壓倒性的,那麼會導致嚴重膿毒症和宿主的死亡。病毒在感染部位引起的組織損害是由於病毒複製和機體對感染的免疫反應造成的細胞毒性損害。在慢性病毒感染時,病毒在宿主內增殖的時期經常是數周,數月,甚至數年,機體免疫反應生成需要很長時間。病毒導致慢性和持續的感染有進展的過程,通過持續存在於宿主機體來抑製和破壞免疫反應。免疫反應遇到急性和慢性病毒感染均可導致組織損傷。慢性病毒感染導致免疫介導的組織破壞,多年的經典例子是丙型肝炎肝硬化。在宿主的病毒感染中發生的這些免疫反應,可能是負責相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與某些病毒有關[20]。T淋巴細胞和細胞介導的免疫與被病毒感染的細胞有關,而不是與病毒有關。病毒的免疫T淋巴細胞識別到與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I類糖蛋白有關的病毒抗原[21]這些T淋巴細胞執行免疫係統的主要監管職能。通過這些T細胞受體,CD4和CD8分子參與免疫反應,與抗原遞呈細胞的相互作用,釋放細胞因子,導致靶細胞溶解破壞和增殖[22]。近來主要研究進展是對MHC,T細胞受體和細胞表麵成分,如CD3,CD4,和淋巴細胞功能相關抗原-1結構和功能的認識。

第六部分:

        病毒分為兩大類

        ·RNA病毒

        ·DNA病毒

巴爾的摩分類

        在這個分類裏病毒被分為七組,基於他們的核酸和M - RNA的生產。

        ·雙鏈ds-DNA病毒

        ·單鏈ss-DNA病毒

        ·ds-RNA病毒

        ·ss RNA病毒正鏈(正極)

        ·ss RNA病毒負鏈(負極)

        ·ss RNA病毒逆轉錄酶相關

        ·雙鏈DNA病毒和逆轉錄酶相關

痘病毒

        天花:天花病毒、牛痘病毒、牛痘病毒、猴痘病毒。

        帕拉痘:ORF病毒、偽牛痘、牛丘疹的性口炎病毒

        亞巴猴痘;樹鼠痘病毒、雅巴猴腫瘤病毒。

        軟體動物的痘:傳染性軟疣病毒。

乳多空病毒

        乳頭瘤病毒、多瘤病毒、哺乳動物中各種腫瘤

嗜肝病毒

        一個家族的籠罩,雙鏈DNA病毒,包括乙肝病毒。

皰疹病毒科

        至少五種皰疹病毒在人類中是極為普遍的:HSV-1和HSV-2(兩者都能引起口唇皰疹和生殖器皰疹),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引起水痘和帶狀皰疹),EBV病毒(導致單核細胞增多症),CMV(巨細胞病毒)。

腺病毒

        導致一係列的疾病,從兒童的輕微呼吸道感染到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危及生命的多器官疾病。

乳頭瘤病毒科

        無包膜的DNA病毒,統稱為乳頭狀瘤病毒。導致小的良性腫瘤,以乳突淋瘤和疣為多見,(例如,人乳頭瘤病毒HPV1,6,11)。可是一些類型引起的乳頭狀瘤,如HPV 16和18,有發生癌變的風險。

細小病毒科

        細小病毒B19引起兒童皮疹(傳染性紅斑)

呼腸孤病毒科

        一個可以影響胃腸道係統(如輪狀病毒)和呼吸道的病毒家族。

        一個RNA病毒家族,包括流感病毒A、流感病毒B、流感病毒C,這些病毒在脊椎動物中引起流感,包括鳥類(禽流感),人類和其它哺乳動物。

副粘病毒

        包括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人類偏肺病毒,這是嬰兒和兒童毛細支氣管炎和肺炎的主要原因。

彈狀病毒科

        彈狀病毒攜帶的遺傳物質中形成的sense陰性的SS RNA。彈狀病毒包括狂犬病毒、水泡性口炎病毒(VSV)。

絲狀病毒科

        絲狀病毒(傳染性病毒顆粒),以單股負鏈RNA的形式編碼基因組。家族的兩個成員被人們普遍知曉,是引起病毒性出血熱的埃博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

沙粒病毒

        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感染可引起無菌性腦膜炎。出血熱綜合征是源於病毒感染,如拉沙病毒。

布尼亞病毒科

        一個負鏈RNA,包膜的病毒家族。雖然一般見於節肢動物或齧齒類動物,在這個家族中某些病毒偶爾感染人類。布尼亞病毒是媒介傳播病毒。除漢坦病毒以外,傳輸發生通過節肢動物媒介(白蛉、蚊或蜱)。漢坦病毒是通過接觸小鼠糞便傳播。某些布尼亞病毒引起的人類感染,如克裏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具有很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小核糖核酸病毒

        小核糖核酸病毒是無包膜的,正鏈RNA病毒。它們引起的疾病是多種多樣的,包括急性普通感冒一樣的疾病,小兒麻痹症。

杯狀病毒科

        擁有SS RNA的病毒家族。杯狀病毒的傳播一般是通過糞-口途徑,也可通過呼吸道傳播。

星狀病毒

        星狀病毒家族有三分之一為無包膜病毒,它們的基因組由有義的ss RNA組成。星狀病毒是目前公認的在兒童與成人胃腸炎的感染原因。

冠狀病毒科

        一個有包膜的正鏈RNA病毒的家族。冠狀病毒傳播通過糞-口途徑或呼吸道分泌物氣溶膠。雖然大多數的疾病都是輕微的,有時會對人類造成更嚴重的情況。例如,呼吸道的感染,SARS。

黃病毒科

        一個主要通過節肢動物媒介傳播的病毒家族(主要虱子和蚊子)。由黃病毒科造成重大疾病包括:登革熱、日本腦炎、誇賽納森林病、墨累山穀腦炎、聖路易斯腦炎、蜱媒腦炎、西尼羅河腦炎、黃熱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披膜病毒科

辛德畢斯病毒、東部馬腦炎病毒、西方馬腦炎病毒、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羅斯河病毒、

        一個病毒家族,包括以下屬:甲病毒屬、奧絨絨病毒、基孔肯雅、塞姆利基森林病毒、風疹病毒屬。

逆轉錄病毒科

        有包膜的病毒家族,在宿主細胞內通過反轉錄來複製,比如HIV。

第七部分:

        病毒檢測在感染患者管理中是必要的。有多種測試方法,分子測試是未來一項領先技術。一些在使用或正在開發過程中的分子檢測方法被用於體外診斷[23]。對於急性病毒感染的診斷,標本通常是從疾病發生的部位收集(例如,病毒性腦膜炎時留取腦脊液)。病毒培養技術上是困難的,因為病毒是不穩定的,轉移過程可能不能存活。標本可能用來血清學檢測,病毒抗原和核酸檢測。免疫熒光法做為一種方法用來進行病毒活性測定[24]。

        在細胞培養中的病毒生長常會產生一種獨特的細胞病變效應(CPE),可以提供一個假定的身份,但CPE是不特定的(許多病毒可以導致)。如果病毒不能產生CPE,可由一下方法檢測:

        1.紅細胞吸附。

        2.在第二病毒形成CPE的幹擾。

        3.感染死亡細胞產酸減少,這可以由培養基中苯酚(pH指示條)顏色的變化而被檢測到。

        在細胞培養中生長的病毒最終鑒定是由補體固定,血凝抑製試驗和中和CPE。其他測試,如熒光抗體、放射免疫測定、ELISA和免疫電鏡也在某些情況下使用。

顯微鑒別

        1.包涵體--病毒粒子聚集體––可在感染細胞的細胞核或細胞質中顯示。這些非特異性的包涵體出現在細胞核內,在狂犬病毒感染患者細胞胞質裏某些皰疹病毒和Negri小體內。

        2.在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和皰疹的多核巨細胞可以看到。

        3.熒光抗體培養細胞染色可以提供明確的診斷。

        4.電子顯微鏡檢測病毒顆粒,具有特定的形態和尺寸,例如,埃博拉病毒。

血清學研究

        1.IgM的檢測可能是當前感染的指標。

        2.IgG的檢測更是一個過去感染的指標,而不是現在感染。

        在恢複期血清抗體效價增長四倍,對比急性期的樣本更能幫助作出診斷。

病毒抗原和核酸檢測

        病毒蛋白的存在,如HIV的P24,HBV表麵抗原和登革熱的NS1抗原經常用於診斷。病毒DNA或RNA的存在被越來越多地用於確認病毒感染。用標記的探針檢測病毒載量,HIV RNA檢測CMV和保證了具體和某些病毒性疾病的快速診斷。

第八部分:

        病毒感染引起許多社區獲得性感染,尤其是嚴重的呼吸道病毒感染。在重症社區獲得性肺炎需要住院治療的原因中,潛在病因已經明確的病例中病毒占15–40%[25]。病毒通過呼吸道侵入可分為:

        1.上氣道感染

        限定在呼吸道上皮表麵的病毒:普通感冒病毒(人鼻病毒、柯薩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和流感輕症病例和副流感。這些病毒有輕微的臨床表現和一般有利的過程與結果。

        侵入上皮和擴散到身體其它部位的病毒:病毒麻疹腮腺炎、風疹、生產、皰疹病毒(HSV,VZV),EBV和CMV的一些情況[26]。

        2.下呼吸道感染和肺炎

        導致最常見免疫功能正常成年人的嚴重呼吸係統疾病–發熱呼吸道疾病。這組病毒包括黏病毒(包括各種類型的流感,A,B,C)、腺病毒(23種不同的類型,其中18種在人類中被分離到)、副流感病毒、肺炎時通過HSV,VZV引起,EBV和CMV[26]。

流感

        季節性流感病毒是RNA病毒,已知有三個亞型(A,B,C),屬於正粘病毒科。這些病毒具有相當大的遺傳變異,有能力引起流行和大流行。通常為自限性感染上呼吸道疾病,表現為發熱、畏寒、乏力、頭痛、肌肉疼痛、幹咳,持續3天或4天。一個非常小的比例,感染可導致並發症,如細菌肺炎、膿毒症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流感病毒是通過空氣途徑傳播,可引發大流行。病毒毒力和抗原性,宿主免疫狀態,與環境相互作用等因素,調節人與人之間疾病的傳播過程[27]。

        診斷基於臨床表現和試驗,如抗原測定試驗、核酸檢測、聚合酶鏈反應(PCR)擴增或病毒培養。治療上由於金剛烷胺和金剛乙胺的抗藥性,神經氨酸酶抑製劑(奧司他韋和紮那米韋)是首選藥物。體外膜肺(ECMO)是治療流感重症ARDS患者有前途的方法,已取得令人鼓舞結果。在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的一項研究中,ECMO治療A型流感(H1N1)相關ARDS患者經常是青年患者,存在著嚴重的低氧血症,但治療後整體存活率大於70%[28]。該方法已應用於歐洲[29]、美國[30]、南美[31]、加拿大[32]、亞洲[33],隨著甲型H1N1流感蔓延。通過多中心獨立的機械通氣應用策略研究,甲型H1N1流感患者生存率從56%提高到79%。

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

        這類RNA病毒結構相似,屬於同一家族,副粘病毒科。具有相關的流行病學特點,發病機製與臨床表現。這些微生物可導致嚴重的疾病,特別是老年患者或有嚴重呼吸道感染高風險人群(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囊性纖維化、肺移植後)。在臨床表現上,這些感染呈現為發熱疾病,有支氣管痙攣、支氣管炎、肺炎,並且可能進展為ARDS[34]。傳播是通過汙染物或感染性分泌物。診斷根據臨床症狀,抗原檢測試驗、病毒分離和PCR。治療包括支持性措施,對支氣管擴張劑的應用,糖皮質激素,和霧化吸入利巴韋林在高危患者中的使用。老年患者的死亡率接近10%[34]

SARS

        SARS病毒是一種RNA病毒。它在2003年亞洲大暴發後第一次被發現。它具有雙相的臨床過程與前驅表現(發熱、發冷、肌肉疼痛、惡心、頭痛)。它通常在7–8天內進展到嚴重的低氧血症、呼吸窘迫(45%的病例)、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20%)[35]。通過飛沫、空氣和接觸傳播。PCR、免疫熒光、病毒培養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確定診斷。治療方法是從根本上支持。經嚐試,類固醇沒有確切的療效。病死率約為11%。

其他呼吸道病毒

        腺病毒可引起下呼吸道疾病。這種感染很少進展或可惡化為ARDS的肺炎。肺外症狀包括:胃炎、肝炎、腦膜炎、出血性膀胱炎。確定診斷通過PCR和病毒培養。通過飛沫和接觸傳播。支持性治療;西多福韋和更昔洛韋在體外研究中表現出抗病毒活性。

        漢坦病毒產生兩種不同的臨床情況:腎功能衰竭綜合征出血熱(HFRS)和漢坦病毒肺綜合征(HCPS)。臨床特點是前驅表現(發熱、寒戰、肌肉疼痛、腹痛)後,快速發展為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凝血功能障礙和休克。通過與感染小鼠尿或糞便接觸傳播。診斷是基於血清學試驗。治療上予以支持療法,HFRS時應用利巴韋林(對HCPS無效)[26]。

病毒性腦炎

        急性病毒性腦炎可以由很多病毒引起(框2),但最重要的是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HSE)。任何中樞神經係統(CNS)病毒感染的結果取決於宿主的免疫狀態和感染病毒的毒力。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例如,獲得免疫缺陷病[艾滋病],骨髓和實體器官移植)可以發生水痘和CMV感染[36]。

        急性腦炎臨床表現包括頭痛,發燒史,神經係統體征,發作。其它對診斷有幫助的檢查包括CSF腦脊液細胞增多、異常腦電圖(EEG)和計算機斷層掃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異常改變。PCR方法檢測HSV-1的特異性約95%[37, 38]。

        一般治療包括靜脈注射甘露醇和/或類固醇治療升高的顱內壓(ICP),給予適當的抗癲癇藥物控製癲癇發作,糾正體液和電解質失衡。一旦考慮診斷為HSE阿昔洛韋治療應盡快開始。靜脈注射阿昔洛韋劑量為10毫克/公斤,每日三次,持續至少14天。

        節肢動物傳播的病毒(蟲媒病毒)是通過節肢動物媒介傳染給人的病毒[39]。蟲媒病毒大多是RNA病毒,屬於四個家族:黃病毒科(比如黃熱病、登革熱、日本腦炎);布尼亞病毒科(比如,白蛉熱、裂穀熱、克裏米亞—剛果出血熱);呼腸病毒(比如科羅拉多蜱病毒);披膜病毒科(比如,東部馬腦炎EEE、西部馬腦炎WEE)。它們有一個類似的傳播方式,通過吸血節肢動物叮咬(蚊子、虱子、蚊子和白蛉)傳播。

        節肢動物傳播的病毒和非節肢動物傳播的病毒可以分為蟲媒病毒性腦炎和病毒性出血熱。

蟲媒病毒性腦炎

        基孔肯雅熱

        基孔肯雅熱是被膜病毒科家族的甲病毒屬,傳播主要依靠埃及伊蚊。臨床表現為突然發作高熱(>102°F),嚴重的多關節痛,頭痛,肌肉疼痛,背部疼痛,皮疹(~ 50%例)[40]。症狀通常在7–10天緩解。關節疼痛和僵直可能會持續更長的時間。並發症包括:

        ·CNS:腦膜腦炎、腦病、癲癇發作、吉蘭-巴雷綜合征、麻痹性癡呆、麻痹、神經病變。

        ·眼:視神經炎、虹膜睫狀體炎、鞏膜炎、葡萄膜炎、視網膜炎。

        ·腎:腎炎和急性腎功能衰竭。

        ·其他:出血、肺炎、呼吸衰竭、肝炎、胰腺炎、抗利尿激素分泌不當綜合征(SIADH)和腎上腺功能減退。

        CHIKV病毒感染由病毒和病毒RNA檢測,或是患者標本裏CHIKV特異性抗體陽性來確定。治療是對症和支持。

日本腦炎病毒

        日本腦炎病毒(JEV)是一種單股RNA病毒,屬於黃病毒屬,與西尼羅河和聖路易斯腦炎病毒密切相關。庫蚊傳播病毒,它導致的腦炎是亞洲最常見的疫苗可預防性腦炎。潛伏期5–15天。臨床表現包括急性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類似於脊髓灰質炎,癲癇持續狀態,顱內壓增高和腦幹腦疝。死亡率20–30%,30–50%的幸存者遺留有神經精神後遺症[41, 42]。對於日本腦炎沒有特效的抗病毒治療;治療包括支持治療和管理並發症。

病毒性出血熱

        病毒性出血熱是一組疾病,是由幾個不同種族的病毒所引發(圖1)。通常是由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導致毛細血管滲漏綜合征和出血傾向,引起血小板減少和DIC[43]。導致病毒性出血熱的病毒呈現全球化,臨床表現與病毒的地理區域有關。現在病毒性出血熱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繼續構成重大威脅。

埃博拉病毒病

        埃博拉病毒病,原名埃博拉出血熱,是一種嚴重的常見致命性疾病。埃博拉和馬爾堡病毒屬不分段,單股負鏈RNA病毒,與彈狀病毒和副粘病毒在基因組結構和複製機製上相似[44]

        披膜病毒不包括在其中,因為它們不引起病毒性出血熱。

        埃博拉病毒可分為五種: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紮伊爾-埃博拉病毒、萊斯頓-埃博拉病毒、蘇丹-埃博拉病毒和台森林-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嚴重出血熱,有高達90%的死亡率。埃博拉病毒病大暴發主要發生在中非和西非的靠近熱帶雨林的偏遠山村[45]。該病一般的傳播由接觸血液、病人或感染動物的分泌物或組織引起。在非洲,感染已被證實通過受感染的黑猩猩傳播,大猩猩、蝙蝠、猴子、羚羊、豪豬在熱帶雨林被發現生病或死亡。埃博拉病毒病可以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傳播在社區傳播,直接接觸被感染人的血、分泌物、感染者的器官或其他體液,和間接接觸這種液體汙染的環境。潛伏期為2-21天。

        埃博拉病毒病是嚴重的發熱性疾病,具有嚴重的胃腸道症狀,並伴血管內容量不足、休克、電解質紊亂和器官功能障礙。內部和外部出血的發生是由於凝血功能障礙[46]。

        診斷需用抗體捕獲ELISA、抗原檢測試驗、血清中和試驗、逆轉錄PCR(RT-PCR)法,電子顯微鏡通過細胞培養病毒分離。患者的標本具有極端的生物危害風險,檢測應在最大程度的生物防護條件下進行[46]。

        埃博拉病毒病的治療主要是支持治療,包括液體複蘇、止痛劑使用和標準的護理措施。目前對埃博拉病毒的治療尚無特效的抗病毒藥物。

登革熱

        登革熱病毒是由單股RNA組成的黃病毒科一員。它是由埃及伊蚊傳播。它有4個血清型(DEN - 1,2,3,4)。登革病毒感染導致疾病的範圍包括無症狀登革熱,登革出血熱和登革休克綜合征[47]。(表2)登革熱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出血性登革熱的特點往往是突出的與血管通透性增加相關的出血表現。潛伏期通常為4–7天。

        潛伏期後,病情突然開始,中度至嚴重的患者,疾病有三個階段:發熱期,危險期,恢複期。(圖2)。登革熱的特點是突然發生的發熱和其他非特異性的症狀,如頭痛,麵紅。在第一個24–48 h,點狀皮疹或斑丘疹經常在退熱期看到。發熱會持續5-7天。出血性並發症也可能出現,如牙齦出血、流鼻血、和擦傷。登革熱死亡率低,而登革出血熱死亡率相當高。自發性出血、血漿滲漏、發熱、血小板減少是登革出血熱的特點。登革熱休克綜合征是登革出血熱最嚴重的情況,具有所有四個登革出血熱的臨床表現(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小板減少症、發熱持續兩到七天、出血傾向)和循環衰竭[48]。

        實驗室異常包括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肝轉氨酶水平升高。血清學檢測是基於IgM的ELISA和IgG的ELISA或血凝抑製試驗,檢測基因組序列的RT-PCR和病毒分離[49]。

        沒有具體的抗病毒藥物可用於登革熱綜合征。然而,支持性護理、乙酰氨基酚和鎮痛藥及其他退熱藥物可以用來處理發熱。在登革出血熱和登革休克綜合征發作期間,患者需要綜合ICU治療,集束化液體治療(圖3),升壓藥和機械通氣。

克裏米亞

        CCHF病毒布尼亞病毒科家族的內羅病毒,在人類中可引起嚴重的疾病,據報道死亡率3–30%。人類通過被蜱叮咬而感染。CCHF病毒在溶劑裏以蜱-脊椎動物-蜱形成循環,並且在動物上不致病[50]。CCHF病毒已經在歐洲、亞洲、非洲的各個地區的馬、驢、山羊、牛、綿羊、豬的血清中檢測到。鳥類可能在不同的國家之間運輸已被CCHF病毒感染的蜱。主要的高危人群生活在流行地區的農民。醫院的醫護人員麵臨嚴重的風險:8.7%的醫療工作者暴露於感染者的血液,他們中的33%曾經因為銳器刺傷導致疾病。

        實驗方法包括病毒分離、血清檢測、分子檢測。免疫熒光法(IFA)使用特異性單克隆抗體可以使病毒在顯微鏡下呈現可視化。

        抗病毒藥物,病毒唑,目前用於CCHF。患者需要積極液體複蘇。血液成分的替代療法是嚴重CCHF的基礎管理。疑似和確診的CCHF患者應被隔離[51。

第九部分:基於醫院的病毒感染

單純皰疹病毒

        呼吸機相關肺炎(VAP)一直被歸因於細菌,雖然在許多場合,VAP的病因仍不明。隨著更好的診斷工具的出現,最近的數據表明,病毒可能與非免疫抑製患者的醫院感染有關。然而,沒有標準化的診斷工具。尚無文獻說明感染過程與隔離的因果關係。在一項法國前瞻性研究中,分離到的病毒包括鼻病毒、單純皰疹病毒、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腸道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冠狀病毒、CMV,結果25%的患者病毒檢測陽性[52]。眾多的研究已經提示HSV1是導致VAP最有可能的病毒。發生率在5–64%之間,中位數為15–20%[53–57]。潛伏的病毒激活似乎是所有ICU內單純皰疹病毒性肺炎患者的初始機製。再激活是由於氣道通路的使用,初始階段為第3-5天,12天達到高峰[58]。HSV1的潛在危險因素包括皮膚粘膜皰疹性病變,氣管粘膜病變,高序貫器官衰竭評分(SOFA)和/或APACHE II評分,機械通氣超過7天,高齡和曾經使用糖皮質激素[58]。

巨細胞病毒

纈更昔洛韋,西多福韋,膦甲酸鈉和

        成人中CMV血清陽性率為50–90%[59]。像所有的皰疹病毒,原發性巨細胞病毒感染是潛伏著終身激活的能力,並可能發展為症狀性疾病。在過去的十年中,CMV再激活已經被報道發生在免疫功能受損的患者。發病率不一致,是由於所使用的診斷方法(培養或PCR)不同,範圍12–33%[60]。在一項242例免疫疾病患者行機械通氣超過48小時的研究中,活動性CMV病發病率高達16.1%[61]。當出現持續肺部浸潤,臨床改善不明顯和細菌培養陰性時,應懷疑是否存在CMV導致的VAP[62]。巨細胞病毒的再激活發生在ICU住院的14-21天之間。激活可能在肺實質開始,並且經常引發膿毒症。這個過程可以導致細胞因子介導的炎症反應持續增加。在再激活的危險因素是曾經輸血、年齡、曾經住院治療,使用糖皮質激素和燒傷。一些觀察性研究提示在危重病人巨細胞病毒感染和較差的臨床療效之間存在某種聯係[63]。迄今為止,五種藥物被批準用於人類CMV的治療,分別是更昔洛韋,福米韋生[64]。更昔洛韋作為一種替代藥物受到青睞,因為其強大的抗CMV活性和靜脈製劑應用[65]。搶先治療和預防對於非免疫抑製患者有症狀的CMV感染的防治是有效的。在實驗研究中,預防性應用高劑量更昔洛韋對於預防巨細胞病毒激活和隨後的肺間質纖維化比延遲治療更有效。

其他病毒

        最近一項研究中,疑似VAP的機械通氣患者19%棘阿米巴原蟲血清學試驗結果為陽性,這是一種擬菌病毒。風險因素包括機械通氣時間、既往曾行支氣管肺泡灌洗和腸內營養缺失。這類患者有大約50%的死亡率[66]。其它的許多病毒可能會通過各種途徑在患者之間傳播,包括社區獲得性病毒,在非典流行期間還出現麻疹、流感、禽流感等。院內感染可能通過銳器刺傷或暴露於受感染的體液,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與艾滋病。以上均是造成醫護人員感染的危險傳播因素。

第十部分:

        從全球來看,膿毒症進展依然是ICU內主要疾病和高死亡率的原因。在入住ICU的重症感染患者中,病毒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病毒在不明原因膿毒症中所起的作用可能隻是冰山一角。診斷困難和不能獲得適當的實驗室檢查阻礙了病毒性膿毒症的早期確診。有限的可利用的有效抗病毒藥物或疫苗限製了治療。然而,一些病毒對適當的藥物治療反應是有效的(例如,HSV和VRZ對阿昔洛韋,CCHF對利巴韋林,CMV對更昔洛韋)。ECMO在最近的H1N1流行中對改善全球存活率起到了重要作用。HIV治療的進展給全球HIV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在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感染者中也可以看到相似的有益結果。在重症監護病房,醫護人員需要注意流感、埃博拉病毒,確保ICU遵循必要的擬定草案防止傳播。這些微生物在恐龍時代之前就已經出現,它們已經發現了繁衍生存的方法,那就是基因突變和基因結構的改變。問題是,人類能不能找到對付它們的手段?(完)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