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醫學

新冠病毒感染與免疫調節

作者:生命科學教育 來源:生命科學教育 日期:2023-01-15
導讀

         感冒:一般由細菌、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等病原微生物所引起,其中病毒大多為鼻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

        隨著第一波疫情高峰的褪去,很多陽康的同學也陸續恢複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在此期間為了確定自己是否中招,同學們大多進行了抗原和核酸檢測。那麼核酸和抗原檢測的原理是什麼樣呢?新冠病毒感染與感冒、流感又有哪些區別呢?下麵我們做個簡單介紹。

        1.致病的病原體不同

        在症狀表現上,感冒、流感和新冠病毒感染可能都會出現發熱、咳嗽、頭痛等症狀,但這三種疾病是由不同病毒引起的:

        感冒:一般由細菌、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等病原微生物所引起,其中病毒大多為鼻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

        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流感病毒屬正粘病毒科,為單股、負鏈、分節段RNA病毒。根據核蛋白和基質蛋白不同,分為甲、乙、丙、丁四型。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亞型及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和Yamagata係。

        新冠病毒感染:由“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引起。2019-nCoV是已知的第7種可以感染人的冠狀病毒,其餘6種分別是HCoV-229E、HCoV-OC43、HCoV-NL63、HCoV-HKU1、SARS-CoV(引發重症急性呼吸綜合征)和MERS-CoV(引發中東呼吸綜合征)。

        2.核酸、抗原檢測是針對病毒進行的

        ⑴核酸檢測:核酸是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的總稱,廣泛存在於所有動植物細胞、微生物體內。而病毒核酸檢測也正是依據這一原理進行的,利用每種病毒的核酸是不一樣的原理,來對病毒獨特的基因序列進行檢測。

        檢測病毒特異序列的方法最常見的是熒光定量PCR(聚合酶鏈式反應)。因PCR反應模板僅為DNA,因此在進行PCR反應前,應將病毒核酸(RNA)逆轉錄為DNA。在PCR反應體係中,包含一對特異性引物以及一個Taqman探針,該探針為一段特異性寡核苷酸序列,兩端分別標記了報告熒光基團和淬滅熒光基團。探針完整時,報告基團發射的熒光信號被淬滅基團吸收;如反應體係存在靶序列,PCR反應時探針與模板結合,DNA聚合酶沿模板利用酶的外切酶活性將探針酶切降解,報告基團與淬滅基團分離,發出熒光。每擴增一條DNA鏈,就有一個熒光分子產生。熒光定量PCR儀能夠監測出熒光到達預先設定閾值的循環數(Ct值)與病毒核酸濃度有關,病毒核酸濃度越高, Ct值越小。不同生產企業的產品會依據自身產品的性能確定本產品的陽性判斷值。

        原理:在做核酸檢測時,檢測儀器需要把病毒樣本基因放大到一定程度才能偵測到病毒。如咽拭子鼻拭子取樣,隻要樣品中含有RNA(如低到10-12的摩爾濃度),然後用PCR儀器體外擴增就行了。

        第n輪擴增就是2的n次方,這兒的n其實就是所謂的Ct值,全名叫Cycle threshold,即循環數閾值,在核酸檢測中是個很重要的概念,n的大小,決定了擴增多好輪病毒RNA,擴增的的次數也多,RNA的量越大越能引起熒光反應(在PCR反應體係中加入熒光物質)。即病毒核酸濃度越高,熒光強度越高,循環閾值ct越小。

        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時,Ct值是判斷核酸檢測陽性的標準,可稱為循環閾值。

        檢測儀器對采集的標本進行核酸檢測時,需要讓核酸翻倍(即擴增,通過PCR技術),Ct值表示的就是翻了多少倍。一般情況下,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Ct值越大,說明需要較多的循環數才能擴增出新型冠狀病毒,意味著病毒的含量越少。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Ct值越小,需要擴增的循環數越少,說明病毒的含量越高。

        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Ct值≥35(原先規定是>40),說明體內病毒含量較少或者沒有病毒存在,基本沒有傳染性。無Ct值或者Ct值≥35,當然無Ct值很好理解,就是我無論怎麼擴增都沒有病毒,因為這個人壓根沒感染病毒,對於Ct值≥35,就是說如果核酸檢測中發現了熒光陽性,但是此時是循環擴增了35代以上,那其實也可以歸位陰性,因為此刻病毒載量太小,熒光原因是由於體外擴增太多而引起的。如果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Ct值<35,說明體內病毒的含量較多,通常為陽性,具有較強的傳染性,需要進行隔離,以減少疾病的傳播。

        但有些時候,會出現假陰性,如:

        病毒入侵人體初期,人體內病毒量尚未達到可檢測的程度。在病毒潛伏期、輕度症狀、嚴重症狀的不同時期,人體的不同部位(如鼻咽部、口咽部、氣管、支氣管和肺泡)的病毒載量會存在差異。所以,采樣時機和采樣部位的不同,可能導致所采集的標本中沒有足夠量的病毒;

        任何檢測試劑都有其檢測下限(即敏感性),如果患者標本內的病毒達不到所使用試劑的檢測下限,則會出現假陰性;

        實驗室儀器設備性能和人員檢測能力差、質量管理落實不到位等也會產生假陰性;

        采樣不規範、采集部位不當、采集標本不典型,導致標本中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太少或沒有。即可能造成假陰性。

        ⑵抗原檢測:抗原檢測是對標本裏是否有病毒的蛋白成分進行檢測,通過抗原和抗體結合反應在試紙條上檢測,一般檢測的是N蛋白,N蛋白是病毒的核衣殼蛋白,如果標本中有新冠病毒N蛋白,就會和檢測板裏的特異性抗體結合,然後讓檢測線顯色。

        通過以上我們可以得知,無論是核酸檢測還是抗原檢測,針對的都是新冠病毒的基因特性。二者的主要區別是:

        檢測原理不同:抗原檢測是利用帶有抗體,並且可以發生獨特生化反應的試紙進行檢測,主要是通過鼻腔采集標本。而核酸檢測則是通過熒光定量PCR,對病毒的獨特序列RNA進行擴增檢測,可以通過鼻拭子、咽拭子等方式采集標本;

        檢測地點不同:抗原檢測一般是可自行在家操作檢測,而核酸檢測則需要到當地指定醫療機構,由專業人員進行標本采集;

        檢測速度不同:抗原檢測一般速度較快,一般15分鍾便可以明確檢測結果。而核酸檢測方法比較複雜,出檢測結果的速度較慢,最快可能也需要3-4個小時;

        結果準確性不同:抗原檢測一般比較容易受外界因素影響,而出現假陽性反應。而核酸檢測的靈敏度較高,因此其準確性較抗原檢測高。

        陽性結果:“C”和“T”處均顯示出紅色或紫色條帶, “T”處條帶顏色可深可淺,均為陽性結果。

        陰性結果:“C” 處顯示出紅色或紫色條帶,“T” 處未顯示條帶。

        無效結果:“C” 處未顯示出紅色或紫色條帶,無論“T”處是否顯示條帶。結果無效,需重新取試紙條重測。

        結束語:同學們!即使您“陽康”了,也不要掉以輕心,學以致用!請做好日常防護,守護好自己及家人!預防二次感染!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