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外科

女性乳房美學標準研究進展

作者:盧璐,亓發芝,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整形外科 來源:中國美容醫學 日期:2016-10-13
導讀

         乳房作為女性的第二性征,一直被視為反映女性體態美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圓潤、挺拔、比例恰當的乳房無論在何種文化背景下都被普遍認為是年輕、富有女性魅力的表現。然而乳房是一個形態不規則、變異較大的軟組織,至今仍缺乏統一的美學標準和規範的測量方法來客觀有效的反映乳房的形態位置,使得我們在客觀評價乳房美感、製定乳房美容重建手術方案、比較世界各地及不同種族之間的乳房形態差異等方麵顯得力不從心。為此,本文總結了

關鍵字:  乳房 | 美學 

        乳房作為女性的第二性征,一直被視為反映女性體態美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圓潤、挺拔、比例恰當的乳房無論在何種文化背景下都被普遍認為是年輕、富有女性魅力的表現。然而乳房是一個形態不規則、變異較大的軟組織,至今仍缺乏統一的美學標準和規範的測量方法來客觀有效的反映乳房的形態位置,使得我們在客觀評價乳房美感、製定乳房美容重建手術方案、比較世界各地及不同種族之間的乳房形態差異等方麵顯得力不從心。為此,本文總結了前人試圖描述完美乳房的方法和測量的美學參數,比較了不同方法的優劣和各國相關研究的結論,現分類綜述如下。

        1線性測量

        早在1950年,Maliniac就在維納斯雕像上獲得靈感,提出“理想乳頭平麵”應與肱骨中點在同一平麵上。而真正的乳房人體測量始於1955年,南非的Penn為行縮胸術的術前設計,測量並提出了雙側乳頭與胸骨上切記構成正角形的“美學三角”理論。Smith則通過測量普通女性反映其與理想狀態間有所差異。Westreich在上述二人的研究結果之上,增加了乳頭乳暈直徑等測量項目,並規定了測量標誌點的具體位置和被測者的站姿,給出了更科學規範的測量方法。他得出的“美學三角”是稍扁的等腰三角形而非正三角形。

        95年,日本華歌爾內衣公司發布了基於對1115位日本女性身體測量的研究報告“GoldCanon”,並據此提出塑形內衣對人體比例的改善作用。中國學者喬群將乳房假設為橢圓球缺體,提出了一個乳房體積估算方程,適合用於挺拔、體積適中的乳房,故在美學標準測量中廣為應用。之後,Brown和Sigurdson等也提出了新的乳房體積計算方法,但其研究樣本全部來源於巨乳症患者,不適用於美學標準製定。

        綜合近年的研究,手工測量的線性參數包括以下三大類:

        1.1反映乳房位置的參數:包括胸乳距(Sternal Notchto Nipple,SN-N)、鎖胸距(midClavicle to Nipple,C-N)、乳頭間距(Nipple to Nipple,N-N)、乳頭中線距(Nipple to Midline,N-M)、乳房內緣間距等。前兩者主要反映了乳房大小及在軀幹的位置,加上N - M構成分析雙側乳房對稱性的主要參數。在臨床工作中,前三個參數是整形外科醫師們最常規測量的項目之一。

        1.2反映乳房形態的參數:包括乳房基底橫徑、乳房外半徑、乳房內半徑、乳頭到IMF距離、乳房高度、乳暈直徑、乳頭高度及直徑等。乳房基底橫徑(Mammal Base Width,MBW):在Tebbetts的係統中被定義為乳房內側隆起處至乳房外側隆起處連線,是選擇隆乳假體寬度的主要參數,但在美學研究中運用不多。也有研究測量乳房內/外半徑,也即乳頭中點分別至乳房內/外側隆起處距離[7],但二者之和並不一定等於MBW,無可比性。乳頭至乳房下皺襞距離(Nipple to Inframammaryfold,N-IMF):此處定義為乳頭至IMF的弧麵距離,此值應與乳房寬度相適應達到乳房下極的平衡感,也與乳房體積正相關。Tebbetts還要求在拉伸軟組織的情況下測量最大間距,相較在非拉伸情況下測量,更強調了軟組織延展性的重要性。乳房高度:由於乳房基底位置的不確定,各研究對乳房高度的定義缺乏一致性。有些研究測量側麵觀經乳房最凸出平麵至胸骨上切跡或腋前線所在平麵的垂直距離;也有些研究通過假想的或三維模擬的胸廓位置作為基底平麵測量乳房高度。無論何種方法測得的乳房高度都與乳房體積呈正比,單用於反映乳房形態輪廓作用不顯著。

        乳暈直徑(Areola Diameter,AD):經乳頭中心測量乳暈水平方向直徑。對於此參數的研究同致性較好,但結果在各人種間有一定差異。在Westreich的研究中AD平均為3.49 cm,Swanson認為3~4 cm為佳,而大於5 cm則讓人難以接受。國內學者得到的數值則普遍偏小:李廣帥測量了中國564例年輕未婚女性得到平均值為3.35 cm,薑曉麗得到的平均值則為2.92 cm。中國女性身材嬌小,乳房體積也較小,而AD與乳房的大小正相關,故此值的標準相較歐美女性為小也在意料之中。乳房縮小和重建手術中也應考慮使乳暈大小與乳房體積及身材相協調。

        乳頭直徑和高度:乳頭和乳暈組成乳頭乳暈複合體,關於乳頭的測量往往獨立於乳房測量,而與乳暈密不可分。Park測量韓國婦女得出乳暈乳頭複合體的大小隨年齡和哺乳時間上升而整體增大;以色列的Hauben通過對正常誌願者的測量得到乳頭直徑應為乳暈三分之一;Sanuki測量日本女性得出乳暈平均直徑4.0 cm,乳頭直徑1.3 cm,乳頭高度0.9 cm,與以色列的結果比例一致。也有研究表明亞洲女性相較歐美女性乳暈較小而乳頭較大,故在乳房整形同時要求乳頭縮小的訴求更常見。

        1.3其他基本項目:如經腋皺襞胸圍,經乳頭胸圍,經乳房下皺襞胸圍等。這些眾所周知的參數在反映乳房形態中並無優勢。手工線性測量由來已久,且至今仍是臨床上使用的主要乳房測量方法,但測量者的主觀性和資料本身的片麵性使得它在反映乳房美學上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而各個研究之間由於樣本的人口統計學特征不同、測量方法、精度也略有差異,故缺乏同質性,無法彙總給出一個可供參考的美學數據平均值。在此,我們試圖彙總這些研究內容中較有可比性或達成共識的參數,作為一個客觀參考。2011年,Liu等人意識到各研究對於研究對象的選擇過於主觀,於是采用了問卷調查的方式,讓整形科醫師、乳房美容患者、乳房重建患者分別對未經篩選的誌願者乳房照片打分,得到的完美乳房參數與前人結果基本一致。此項研究不但發現不同人群對乳房審美的關注點有所區別(乳房重建患者更關心照片中的乳房的對稱性,而乳房美容手術患者則重視雙乳外分的情況),也從另一角度驗證了傳統研究的科學性。

        2二維測量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隨著攝影技術及圖片處理軟件的普及,近年來對乳房測量分析的研究從人體測量轉為測量二維圖片。2003年,Henry等通過對求美者、整形科醫師和普通人三種人群對不同乳房上極形態圖片的打分得出:整形外科醫師中認為上極微凹的乳房更有魅力和自然的比例遠大於求美者,而他們中認為乳房上極凸出更完美的比例低於求美者,普通人群的結果介於兩者之間。這項研究驗證了醫師與患者的審美差異——女性求美者更偏愛上極飽滿的乳房。對於審美差異的研究強調了術前醫患對手術預期溝通的重要性,但也有學者致力於探索普世的審美標準。

        2012年,Swanson為了進行基於對巨乳症患者術前術後乳房照片的測量比較,提出了正位照片乳房下極比例(Lower Pole Ratio,LPR)的概念:理想的半球形乳房下極的LPR是1.73,維納斯雕像的左乳LPR為1.6,Victoria'sSecret 34C內衣的LPR則是1.8,巨大下垂的乳房LPR過小,LPR超過2則為矯枉過正。他的研究與中國學者提出的DWR概念異曲同工,驗證了這個參數的重要性。同年,Mallucci測量了100名被大眾傳媒的編輯選出的完美乳房的半側位照片,分析得出四個乳房美學指標:乳房上下極比例(upper pole-to-lower pole ratio)為45:55、乳頭微微上翹20°、乳房上極的弧度為直線或微凸、下極弧度為凸麵。

        2014年,他又用按特定比例處理的圖片問卷調查了1315位誌願者,其中包含了53位整形科專業醫師,驗證了此標準不受地域、人種和年齡等影響,從而確立了一項新的乳房黃金比例參數。還有研究選取了西方名畫中的女體作為樣本,測量得出乳房側麵是一個高是底邊0.45倍的等邊三角形;乳房內緣及乳房外緣間距分別是是麵寬的1.36及2.14倍等結果。他們認為這些畫作與真實人體比例有一定差距,可以作為乳房整形的參考。這些二維圖片分析不但提供了更簡易而可重複的研究方法,也更形象客觀的給大眾提供了對乳房美學標準的認識途徑,是現階段不可代替而又具發展空間的乳房美學研究方法。

        3三維測量

        三維掃描具有三維測量、輪廓重建及圖像處理等功能,可以快速得到各測量點對應的空間坐標並自動生成三維數字點雲圖像,測量對象上兩體表標誌點的曲麵距離、截麵直線距離、麵積、體積等數據也可以通過後期計算獲得。與以往測量乳房的同類方法(超聲、CT、MR三維重建等)相比,可以在自然體位下獲取乳房形態數據,且其測量為非接觸性,不引起組織變形。而且由於其拍攝過程短暫,消除了胸壁隨呼吸起伏產生的誤差。所以近年來,國內外與乳房形態學有關的高質量研究不約而同地應用了3D掃描的技術作為主要測量方法。我們可以預測,用三維掃描代替傳統手工人體測量和二維圖片記錄是現階段乳房形態學相關研究的大勢所趨,由於相關方麵綜述已趨完善,在此不便贅述。

        4動態測量

        乳房的動態美感包括其彈性、質感及隨人體運動時展現的流動性。這些特性主要與其軟組織組成有關。乳房的軟組織包括皮膚、真皮下脂肪、乳腺腺體,而每個女性乳房的脂肪、腺體含量不同,皮膚延展性也有很大差異;同一女性在不同年齡和身體狀況下,其軟組織特性也會有很大差異。華歌爾公司的後續研究中,通過MRI測量同一批女性在各年齡段中乳腺軟組織組成的變化,結果發現乳房隨生長發育和生育老化向外下移動;脂肪逐漸取代乳腺腺體,使乳房從堅挺的圓錐形、半球形到豐滿的淚滴形、牛角型,直至最後幹癟萎縮。他們還用皮膚紋理的變化反映皮膚張力大小及方向,說明穿著文胸對減少乳房下垂的作用。田燕等國內醫生則通過測量站位臥位乳房高度差量化乳房張力,並得出乳房張力隨年齡及生育次數遞減,但30歲之前生育的女性乳房張力變化不大。但此類研究方法在業內並未得到廣泛使用。

        軟組織特性是假體置入隆乳術中考量假體置入後能否被自身乳房組織覆蓋從而達到自然效果的重要參數。Tebbetts教授2001年發表在PRS雜誌上的一篇報道中,被蓋組織特性(Tissue characteristic of the Envelope,TE)首次得到強調,其中以下三項測量參數可作為評估軟組織特性的通用參數:皮膚前向拉伸量(Anterior PullSkin Stretch,APSS),用於評估軟組織延展性;乳房上極軟組織指捏厚度(Soft-Tissue Pinch Thickness ofthe Upper Pole,STPTUP),用於反映被蓋組織厚度;延伸的被蓋組織中乳腺實質所占比例(PCSEF%),用於反映乳房質地。

        前文提及的Swanson也提出用乳房實質比例(腺體/脂肪)衡量乳房的質地。他認為產後乳腺萎縮、鬆弛下垂的乳房此比值往往過小,通過手術使此值升高是矯正巨乳及乳房下垂的理想目標。軟組織特性還與人種有關。亞洲女性的乳房組織比較致密,腺體比脂肪的比例高於歐美女性,但在國內外的研究中缺乏對此維度客觀定量的統計和比較。希望有研究可以填補此領域的空白。

        5結論

        近五年來,土耳其、加納等發展中國家紛紛進行了較大規模的年輕女性乳房測量指導其術前設計,並與他國進行比較;而我國相關領域研究在1991年喬群開創先河之後仍便顯得零散而片麵,難以與國外研究進行比較,故需要一個更係統規範的研究以反映中國女性完美乳房的標準。方法選擇上,手工線性測量作為各國研究中最為常用的簡便易行的方法,其經典參數(如SN-N、C-N、N-N、AD等)是必須涵蓋的;二維圖片測量則更具客觀性和可重複性,在對普通人的審美調查上獨具優勢;三維測量能夠全麵記錄乳房形態輪廓,線性數據可以通過三維掃描間接獲取,在體積測量上也較精準,是目前人體測量的大勢所趨,可以替代手工線性測量;涵蓋動態測量參數的美學相關研究則寥寥無幾,有待完善,建議使用Tebbetts提供的規範測量方法進行評估。

        縱觀上述對乳房美學的探索,整形科醫師和內衣設計師們往往致力於客觀反映現有的審美現狀並在此基礎上尋找途徑改善乳房外觀使其達到審美標準。但我們卻不曾提出疑問:為何我們認為這樣的乳房是美的?幸而也有思路開闊的同行致力於為男性對女性乳房的審美提供進化論角度的科學闡述—2015年PRS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便提出這樣的假設:乳房下垂、上極塌陷、乳頭過大、乳暈色深等不受歡迎的特征恰出現在生育後或懷孕的婦女身上;而男性之所以普遍喜好挺拔、圓潤而對稱的女性乳房,是因為這是女性未生育過的象征。在沒有驗孕試紙的年代,我們的男性祖先隻有選擇這類最可能沒有懷孕的女性作為伴侶才能確保受孕率。此文一出,便把站在藝術角度討論乳房審美的研究者拉下神壇,提供了有趣而新穎的視角。同時,此猜測也為上述大部分以年輕未生育女性的乳房為美學參考進行測量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並暗示了—乳房審美雖存在不同文化、不同時代背景下的變異,卻有著普世的生物學基礎,而我們對完美乳房的追求也會隨著我們古老的基因延續下去。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