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性病

小兒嘴巴長得像“豬唇” 這種病少見又難治

作者:佚名 來源:MedSci梅斯 日期:2018-09-27
導讀

         小兒皮肌炎(juvenile dermatomyositis,JDM)是一種相對少見而難治的結締組織病,以皮膚損害和橫紋肌非化膿性炎症為特征,表現為嚴重的皮膚損害、進行性對稱性肌無力、肌痛,隨著肌無力的進展可出現吞咽困難、呼吸困難而危及生命;血肌酶上升,肌電圖(EMG)改變,肌活檢異常。呈慢性進展,病程長,易並發感染。 本病最小4個月發病,國內多在1~2歲以上發病,平均9歲,每年的2~4月份多見

關鍵字:  小兒皮肌炎 

        小兒皮肌炎(juvenile dermatomyositis,JDM)是一種相對少見而難治的結締組織病,以皮膚損害和橫紋肌非化膿性炎症為特征,表現為嚴重的皮膚損害、進行性對稱性肌無力、肌痛,隨著肌無力的進展可出現吞咽困難、呼吸困難而危及生命;血肌酶上升,肌電圖(EMG)改變,肌活檢異常。呈慢性進展,病程長,易並發感染。

        本病最小4個月發病,國內多在1~2歲以上發病,平均9歲,每年的2~4月份多見,呈散發性,個別有家族史。其發病率約0.5/10萬~8/10萬。我院兒科每年收治約3~5例。

        目前認為感染(病毒、弓形體)與本病有關。發病的過程大致如下:誘發因素(病毒)作用,使來自病毒的抗原和肌肉自身抗原的多肽由巨噬細胞呈遞給T細胞,導致T淋巴細胞的增殖分化,活化的T細胞釋放IL‐2和IFN‐γ等細胞因子。IL‐2促進T細胞的進一步活化,而IFN‐γ能激活吞噬細胞,後者釋放T NF和IL‐1,局部釋放的TNF和IFN‐γ誘導肌細胞表達MHC‐1 Ⅱ類抗原和ICA M‐1。最後B淋巴細胞產生抗體,CD8+的T細胞直接或釋放淋巴因子導致細胞介導的血管、肌肉損害,而吞噬細胞直接或釋放TNF進一步加速肌肉損害。

        病理變化為肌束周分布的肌纖維萎縮和再生,B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浸潤在間質小血管周圍,血管內皮細胞增生,C3和IgG沉積於血管壁、肌膜和肌漿中,肌纖維及其周圍有T細胞和NK細胞的激活。電鏡下曾見到多種類型的病毒樣顆粒如Cox、微小RNA病毒、(副)黏病毒等,支持病毒發病說。電鏡下所見與光鏡基本一致,除了有吞噬細胞、肌纖維壞死外,還可見毛細血管內皮細胞腫脹,肌內線粒體、糖原顆粒和脂滴增多。

        本病的預後較成人好,薛鸞[中華內科雜誌,1997,36(1):32‐35]總結上海市皮肌炎醫療協作中心119例DM,其2、5年生存率分別為75.3%、53.2%。生存曲線顯示,3年內死亡幅度較大,3~7年死亡幅度變小,而7年以後無患者死亡。本病並發腫瘤少見。應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前,病死率達38%~60%,而應用激素後緩解率達100%,病死率明顯下降,至少1/2兒童可長期緩解。

        【病例介紹】

        患兒,男,7歲。麵部皮膚紫紅色斑1年,發熱、乏力、肌痛2周。麵部紅斑逐漸加重,晨起上瞼水腫。發熱呈不規則熱,38℃左右,伴乏力,上樓困難,下肢肌肉不適感。近日上唇腫脹如“豬唇”,食欲差。既往史:生後患先天性心髒病,室間隔缺損於5歲手術治愈。

        體格檢查:神清,狀態差。發育稍落後。皮疹在麵部,雙上瞼腫脹,呈暗紫紅色,有少量脫屑。鞏膜白色,淺表淋巴結未及,上唇腫脹明顯變厚呈“豬唇”狀。頸軟,呼吸平穩,心肺正常。全腹平軟,肝大肋下2.0c m,脾未及。雙下肢肌力Ⅲ級,肌張力及肌容積正常。

        輔助檢查:血常規WBC 17﹒4 ×109/L,N 0﹒70,L 0﹒30,Hb 133g/L,PLT 147 ×109/L。尿便常規正常。酶學升高:CPK 2440U/L,CK MB 431U/L,LDH 342U/L,AST 73U/L,ALT 24U/L。血C3 32mg/L,ESR 42mm,RF陰性,ANA陰性,CRP陽性,ENA多肽抗體陰性。蛋白電泳:A 42g/L,α1 5﹒4%,α27﹒9%,β12.7%,γ37.3%。狼瘡細胞陰性。

        ECG正常。胸片正常。食管鋇餐透視異常,食管下段鋇劑通過緩慢,梨狀窩有少量鋇劑瀦留。EMG:電波幅降低,出現自發性纖顫,考慮為肌源性疾病。肌肉活檢:橫紋肌組織,肌纖維有不同程度濁腫,部分斷裂,間質有灶性淋巴細胞及少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及出血,小血管周圍有少量淋巴細胞浸潤。表皮輕度角化、萎縮,其底層液化,真皮淺層小血管周圍有少量淋巴細胞及漿細胞浸潤,真皮深層纖維組織增生並膠原化。

        入院診斷:皮肌炎。

        【治療措施】

        1﹒由於發熱、WBC高,考慮可能合並感染,滴注頭孢拉定100mg/(kg ?d)達7天,但熱不退。

        2﹒腎上腺皮質激素潑尼鬆1mg/(kg ?d),分3次口服,第8天熱止,“豬唇”明顯減輕,肌痛消失,能正常活動,皮疹色變淡。持續應用4周後減量,每月減1/4,並改為隔天晨9~10時頓服,並以最小量5mg/d維持。

        3﹒激素治療期間口服鈣,每天800~1000mg,維生素D5000U/d,持續1個月後停用。並注意保護,防止感染。

        4﹒維持到9個月時症狀複發。改用甲潑尼龍15mg/(kg ?d),持續3天滴注,重新全程足量激素治療,雖然熱退,但一直軟弱無力,食欲缺乏,麵部紅疹出現,血清CPK不下降到正常,聯合應用MTX 5mg/周推注,持續應用4次,因感染再次加重,合並DIC而亡。

        【診治評述】

        1﹒1975年,Bohan和Peter提出了本病的診斷標準。1982年,Maddin修訂標準。WHO也提出了標準。一般包括:

        (1)皮膚特征性皮疹。

        (2)肢帶肌和頸前區屈肌呈對稱性軟弱無力,有時伴吞咽困難或呼吸肌無力。

        (3)肌酶學升高。

        (4)EMG呈肌源性損害。

        (5)肌活檢示病變的橫紋肌纖維變性壞死被吞噬、再生以及單個核細胞的浸潤。

        2﹒本例男孩曾有先天性心髒病史,確診較慢,遷延1年,最後因“豬唇”,發熱來診,確診後予激素治療,短期內效果好,但複發後效果差,雖加用MTX,但合並感染而亡。

        3﹒本病的皮膚症狀先於其他症狀,發熱、關節痛、ECG異常比成人多見。特征性皮疹分為2類:①眶周水腫性暗紫紅斑:多在上瞼,其上脫屑,初為一側,此點與SLE不同。閉眼時近瞼緣處可見明顯擴張的樹枝狀毛細血管,偶見淤點;②Gottron征:位於關節伸麵,多見於掌指關節和指間關節伸麵及趾關節伸麵,並可見於肘、膝、內踝等處。皮疹可反複出現,多與病情活動有關。肌肉症狀作為初發者很低,對稱性近端肌無力為本病特點,皮膚瘙癢存在,約20%以下有雷諾現象及關節痛。以肌無力、肌痛和肌萎縮為主要症狀,下肢比上肢明顯,屈肌較伸肌嚴重,造成活動障礙,累及呼吸肌,咽喉麻痹:吞咽嗆咳、困難,聲嘶或發音低沉無力甚至呼吸困難。以呼吸、消化、心髒為主要受累器官,30.3%有間質性肺炎,38.7%吞咽困難、消化道出血或自發性腹膜炎,22.7%有ECG改變,包括STT改變、竇性心動過速、傳導阻滯等。

        慢性表現可見鈣沉著,發生率約11.9%~35.8%,鈣沉著的發生在病程1~7年,平均2年左右,鈣化團塊可破潰到表皮並引流出石灰樣物質,X線和放射性核素骨掃描有助於早期診斷。

        偶發視損害、末梢神經炎、癲癇發作、蛛網膜下腔出血、心包炎、腎炎及肝脾淋巴結腫大。

        4﹒本病的實驗室檢查多無特異性。約1/3嗜酸性粒細胞增高。CPK尤其是MM型同工酶升高(75.6%)具有顯著價值,而ENA抗體譜多無變化。

        EMG表現為肌源性損害占46.2%,其陽性率下肢>上肢、屈肌>伸肌,用股二頭肌和腓腸肌可提高陽性率。表現:①波幅降低;②時限短縮重現;③自發性纖顫電位出現;④插入電位延長;⑤多相波增多,波型異常。

        肌肉活檢是確診指標,典型變占71.4%,約15%正常。需注意的是,病理變化是動態的、區域分布的,即使同一組肌肉中病變分布也不一定均勻,故應連續切片,必要時做多部位活檢、皮膚活檢、皮疹局部活檢。

        肌肉CT或MRI,認為與活檢有一致性。肌肉體積縮小、肥大、間隙增寬及密度改變(降低),下肢為主,尤以大小腿後側屈肌為著,表現為早期點狀、條索狀低密度區,而後呈蜂窩狀、蠶蝕狀改變,最後均片狀。T2WI和STIR中炎症區高信號。

        5﹒治療進展

        (1)腎上腺皮質激素:仍是首選藥物,含氟激素(如地塞米鬆)易引起激素性肌痛,應避用。潑尼鬆初發者1mg/(kg?d),慢性或複發者2mg/(kg ?d),每天3次口服,症狀好轉後,足量至少4~8周可減量,每月減1/4,也可每2~3周調整1次,減量時改為隔天晨頓服。一般穩定6個月~1年後方可停藥,也有人認為需2~4年或更長,維持量0.1mg/(kg ?d)。一旦激素“反跳”,用原量或甲潑尼鬆龍來控製,改服維持量不少於6個月。

        (2)免疫抑製劑適應證為:①嚴重或病程較長者;②激素足量2~4個月仍無效者;③激素副作用太大而中斷治療者。MTX為首選,每周2~8mg,自小劑量開始,也有人應用每周2~6mg/kg,一般在治療後3~78周,平均35周見效。本例應用時間較短,評估困難。也可試用硫唑嘌呤、CTX、CysA等。

        (3)血漿置換術: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可清除循環中的免疫因子,對難治或嚴重的病例可試用。副作用:短暫性血壓升高和抗凝反應。

        (4)I VIG:有人用1g/(kg ?d),每月連用2天,或0.4/(kg ?d)每月連用5天,4個月為一療程。由於價格昂貴,本病較少用,缺乏對照分析,故尚待評價。

        (5)氦氖激光血管內照射(ILIB):通過弱激光刺激作用和光化學作用,調節酶活性、蛋白質和核酸的合成,改變血液流變學性質,調節免疫狀態,促進炎症吸收,加速上皮生長。2mW,每天1次,每次40分鍾,5次1療程,療程間隔2~3天,對皮膚損害作用較迅速。

        (6)其他藥物:如抗癌藥氯喹、蛋白同化激素康力龍、青黴胺等。

        (7)中藥:雷公藤多甙或方劑。

        6﹒預後小兒好於成人。盧燕報告[中華兒科雜誌,1998,36(8):497‐499]15年79例皮肌炎,隨訪認為急性發病、體溫升高、伴發腫瘤和肺間質纖維化為不利預後因素。死因以肺內感染與惡性腫瘤為主,心髒異常、吞咽困難、病情不緩解、單用激素也是預後差的因素。

        【臨床經驗】

        本病作為慢性病,急性期應臥床,避免寒冷、感染,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飲食。適當進行肢體鍛煉以防止肌肉萎縮,結合按摩、水療、電療等以保護肢體功能並避光照。

        1﹒作為少見病,診斷應慎重但必須及時,以便盡早(病程<3個月)應用激素治療。症狀越輕,病情恢複越快。一般對激素的反應優於SLE,必要時及時加用免疫抑製劑,不能過於保守。

        2﹒激素停藥過早、減量過快是導致反複的主因。原則是“足、長、慢”:劑量要足,維持要長,減量要慢。減量時考慮酶學、肌力、E MG的變化並依據結果調整劑量。

        3﹒若激素治療3個月,CPK不降,說明無效,應盡快停藥或更換方案。

        4﹒激素應用後以CPK監測,正常而首次減量後,又見上升,即使在正常範圍內,亦不宜再予減量,因為再減量,CPK會更高致複發。若治療中CPK升高,複發,應重新加大量或聯合用藥。

        5﹒必須與神經源性肌病(重症肌無力、肌營養不良)和感染性肌炎相區別。

        6﹒長期用激素,若肌無力持續存在或加重,尤以下肢明顯,而CPK正常或無變化時,應考慮激素性肌病,激素減量,症狀改善。

        7﹒伴廣泛性皮損和瘙癢者可能潛在惡性腫瘤,為一般人群發生率的5~11倍。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