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

張震康教授“論談”中國口腔20年

作者:龍華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今日口腔 日期:2015-05-04
導讀

         20年前的今天,1995年的春日,應該也是個楊絮飄飛的日子吧,在北京大學口腔醫院院長辦公室裏,張震康教授在忙碌些什麼呢?――1995年6月,由國家衛生部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心、中華醫學會口腔科學會聯合主辦的首屆北京國際口腔展開幕;1996年9月,中華口腔醫學會作為國家一級學會創會成立;2001年,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成為中國第一個實行八年製教學的口腔醫學院;2002年,中華口腔醫學會民營口腔醫療機構管理小組成立;2006年,世界牙科聯盟(FDI)年會首次在中國大陸舉辦,國家總理吳儀和衛生部長高強出席大會……

關鍵字:  張震康 | 中國 | 口腔 | 20年 

       

張震康教授

中華口腔醫學會名譽會長

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名譽院長

《今日口腔》榮譽主編

        那些20年前未曾預見的

        轉瞬20年時光流逝,當記者問及這位開創了那麼多“第一”的中國口腔醫學事業領軍者是否有20年前未曾預見的口腔界變化時,他竟侃侃而談,總結為如下五個方麵。

        1.作為專家(而非政府官員)身份的中華口腔醫學會創會會長,經曆了創會的艱難,未曾想到學會能在王興會長(非政府官員、口腔著名教授)的領導下迅速發展成長,在學術引領、會員發展與服務等各方麵工作都開展得很好,發揮了凝聚全國口腔人的重要作用。學會這種發展符合我國機製體製改革方向,即鼓勵發展民間社團組織,開展自理自治。

        2.預見到中國民營口腔的發展,但其發展速度超過預期,其已成為中國口腔醫療事業的三大支柱(公立專科口腔醫院、公立綜合醫院口腔科和民營口腔醫療機構)中重要一支。

        3.從“先行者”華南口腔展到具有“標誌性裏程碑意義”的北京口腔展,再到上海口腔展,從無到有,從有到迅速升溫至全國各地各類口腔展,展會的快速發展及其影響力擴張超過預想。隨著展會數量增多,曾建議組織全國口腔展會聯盟,以建立與科隆口腔展齊名的國際展會品牌,遺憾未能達成。

        之所以說北京口腔展是開拓性的、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標誌性事件,張震康教授指出,這是由其為第一個國家級別專科展會所決定的。“北京口腔展發起人是時任衛生部部長、中華醫學會會長陳敏章,他以中華口腔醫學會會長身份親自寫信給我,請中華醫學會口腔科學會協助衛生部辦口腔專業展會;同時,他以衛生部部長名義給全世界駐華使館發信,作為國家行為要求支持。”

        談及展會在口腔事業發展中的作用,張震康教授這樣總結:①具有國際先進技術、產品的企業及時進入中國,最新產品展示結合配套技術培訓,使中國口腔界與國際迅速接軌;②隨著企業而來的,還有先進的理念,促成了中外口腔專家、學者間密切的交流;③促進中國牙科工業從零開始的發展;④凝聚中國口腔各界人士,為政府官員、醫院院長、醫務工作者、企業方等提供“氣氛和諧”的交流平台;⑤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

        4.完全沒有預想到的是《中國醫學論壇報?今日口腔》的創立,其作為國家衛生計生委主管的專業媒體,使全國口腔人擁有了自己的官媒。其從創刊開始,就以其專業的團隊活躍在中國口腔界,帶來激發成長的活力。

        5.最後想談的沒想到是負麵的,即大學體製改革的滯後,院校自主權有待提升。期待能加快去行政化進程,適應經濟發展步伐,發揮院校主觀能動性。

        “張震康論談”――對現在與未來的思考

        在今年北京口腔展中,張震康教授將推出名為“張震康論談”的係列論壇,特邀口腔界人士參與,用連續5年時間,論談口腔曆史人文、教育發展等,期望通過開放平台,形成對話與交流,共同思考中國口腔現在與未來發展。首期題目為《探尋牙/口腔醫學的演進曆程和未來的道路――你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該論壇是張震康教授對口腔醫學發展內涵的深入解析,聚焦口腔醫學發展重大問題,他娓娓道來:“例如,對口腔教育的思考,包括教學年製、口腔全科/專科醫師培養等。口腔八年製教學,培養出來的是什麼樣的醫師?口腔醫學生是否要學習內外婦兒?還例如,當資本進入,民營口腔醫療機構如何發展?民營口腔從業者如何自律與維護自身利益?如何將民營口腔從業者組織起來共謀發展?”這些問題都需要明晰,需要深入研究、分析,為未來發展提供方向和目標。

        難忘的曆程,說說我的20年

        張震康教授是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中國口腔領軍人,他的人生曆程也映射著整個中國口腔的發展,記者很早就很想了解張教授那段口腔醫師――院長――會長的曆程,這次終於如願以償,聽張震康教授回顧難忘的曆程。

        補課改革開放後,我們做的第一件事是補課,從外語開始。當時北醫給我們半年時間脫產學英文,還送我到美國人家裏學口語。然後是將骨幹力量送到國外學習,北醫這一批在全國醫學界是送的很早的一批。1979年,北醫口腔第一批人員已出國,我於1982年出國。當時我是北醫年齡最小的係主任,在首次出席北醫係領導會前北醫老院長馬旭教授親自給我戴紅花,他對我說:“你們口腔係要搞起來,像你這樣去國外1年的,怎麼也還得有個六七個”。我聽了老院長的話,在回國後即送了15個係裏骨幹出國學習至少1年,他們回來後都成為了院、科級領導力量,不少成為口腔界的領頭人。這樣,口腔醫學院大多數業務骨幹都出去過,上下思想一致,底氣足,發展也就快。

        接軌對於口腔醫學院的發展,第一個目標就是與美國接軌。根據這個目標,我們從軟硬件兩方麵改造口腔醫學院:搬到魏公村後實現硬件更新;軟件改造按照國外最先進概念補課。如當時國內沒有口腔預防這個學科,而國外已非常重視。1979年,北醫成立全國第一個獨立的口腔預防教研室,而後的全國愛牙日等,都是在此基礎上發展的。

        窗口與示範這是北醫的口號,即北醫各學科必須“對外是窗口,對內是示範”,指導方向非常明晰,這也成為我們在接軌後的第二個目標。當時環境好,領導開明,無條框限製,帶著成為窗口和示範的責任,我們開展了一係列創新性工作。

        師長的心願90年代後期,在我準備卸任院長投入專業工作時,我的老師朱希濤教授,時任中華醫學會口腔科學會會長,與我有一番談話。他說,成立獨立的口腔學會是他這輩子未完成的心願,他用自身經曆來說服我。當年衛生部副部長傅連璋找他談話請他做會長時這樣說:“你看一個病就是一個病人,但作為會長可以帶動全國幾萬人,你說哪個貢獻大。”老師這樣講話,並作揖拜托,作為學生的我不得不聽。於是,我與傅民魁教授攜手,放棄了大部分搞專業的時間,走上了學會創建之路,承擔會長的使命,領導全國口腔的發展。

        國際化引進來,最初學會工作以預防為引導,開展全民健康教育。走出去,學會在解決了台灣問題的前提下,加入了口腔界三大國際組織:世界牙科聯盟(FDI)、國際牙科研究學會(IADR)和國際牙醫師學院(ICD)。組織國內院校走出去參加國際會議,形成廣泛的國際交流;同時爭取國際係列性會議在中國的舉辦權,2006年被稱為“牙科奧林匹克盛會”的FDI年會在深圳成功舉辦,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牙科/口腔組織100年史上第一次在中國大陸舉辦,共96個國家和地區1萬1千名代表參會(包括5000多名外賓)。同時,口腔教材也實現與國外接軌,從文革前僅有的3本教材,發展為15本。

        從北醫口腔係主任、北醫口腔醫學院院長到中華口腔醫學會創會會長,一路走來,張震康教授參與並引領了文革後中國口腔的騰飛,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仍時刻關注中國口腔事業的發展與變化,履行著作為中國口腔人的責任與義務。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