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計委發文 規範二三級醫院建卒中中心

        11月25日,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了《醫院卒中中心建設與管理指導原則(試行)》。以下為文件原文及官方解讀。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計生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局:

        為推動建立多學科聯合的卒中診療管理模式,提高卒中診療規範化水平,國家衛生計生委腦卒中防治工程委員會辦公室組織製定了《醫院卒中中心建設與管理指導原則(試行)》,現印發給你們(可從國家衛生計生委官方網站“醫政醫管”欄目下載),供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和醫療機構開展卒中中心建設與管理工作時參考使用。同時提出以下要求:

        一、各地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要重視卒中救治管理工作,按照當地人口、醫療需求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和醫療資源布局情況,優化卒中診療資源配置,鼓勵相關醫院開展卒中中心建設,滿足當地卒中診療需求。

        二、各地要采取措施推動卒中疾病分級診療製度建設。要加強醫院卒中中心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康複醫療機構、護理院等之間的聯係,建立完善“基層首診、雙向轉診、上下聯動、急慢分治”的分級診療體係,實現分級診療、分階段康複;保障卒中患者及時救治、及時康複。

        三、各地要加大對醫院卒中中心建設管理工作的指導和監管力度;指導完善醫院卒中中心管理的製度規範和工作流程,落實相關診療指南、技術操作規範和臨床路徑;加強對卒中診療工作的質量控製和評估,保障醫療質量與安全。

        四、國家衛生計生委腦卒中防治工程委員會辦公室要指導專家組對各地醫院卒中中心的建設、評估和管理進行技術支持和指導。

        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

        2016年11月17日

醫院卒中中心建設與管理指導原則

        (試行)

        為進一步規範和提高卒中診療水平,保證醫療質量與患者安全,製定《醫院卒中中心建設與管理指導原則(試行)》(以下簡稱《指導原則》),有關醫院可以參照《指導原則》進行建設與管理。

一、二級醫院卒中中心

        (一)基本條件。

        1.二級綜合醫院或相關專科醫院。

        2.設置神經內科、神經外科、急診醫學科等與卒中診療相關的診療科目。

        3.從事卒中相關診療工作的人員取得執業醫師資格及其他醫療衛生技術資格。

        4.具備滿足重症卒中患者救治標準的重症監護病房。

        5.具有卒中早期康複治療的康複醫學科診療科目。

        (二)組織管理。

        1.成立以醫院主管業務領導為主任,以相關職能部門、臨床、醫技和信息部門科室負責人為成員的卒中診療管理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明確部門職責及工作製度。

        2.成立以神經內科、神經外科醫師、護士為主體,卒中診療相關專業醫務人員為依托的救治小組。

        3.建立健全保證卒中救治質量和安全的相關管理製度、各級各類人員崗位職責。

        4.依據卒中有關疾病診療指南、技術操作規範及臨床路徑製定各類卒中病種的救治技術規範,建立綠色通道,建立並落實定期考核製度及工作流程的持續改進措施,加強繼續教育及科研工作。

        5.由專人負責,加強卒中患者的隨訪、健康宣教,加強相關診療信息的登記、統計與分析。

        (三)建設要求。

        1.醫院布局合理,開辟卒中急救綠色通道、卒中宣傳專欄和明顯提示標識,配備滿足卒中患者救治需求的設備、設施。

        2. 急診應成立包括急診醫師、神經科醫師和介入、檢驗及影像科醫師等在內的卒中急救小組,做到24小時/7天在崗。有條件的單位應設立腦血管病專病急診室。

        3.卒中救治小組由具備資質的神經內科或神經外科醫師負責(副主任醫師及以上),小組成員由經過相關培訓的神經內科、神經外科、介入科、影像科、康複科醫師,及掌握頸動脈彩超、TCD、 TCCD(TCCS)、經胸超聲心動圖、經食管超聲心動圖等檢查的超聲科醫師,以及經過專業培訓的護理團隊等組成。

        4.卒中救治團隊專業人員反應快速,業務熟練,能夠為卒中患者提供診斷、評估、救治及轉運上級卒中中心等,為爭取急救時間窗提供規範、快速的診療服務。

        5.建立與基層醫療機構對口幫扶和協作關係,建立與院外急救體係對接和接受上級醫院會診、遠程卒中救治及患者轉診的機製和製度。

        6.建立符合標準的卒中病例信息登記、統計分析、隨訪係統及數據庫。

        (四)工作要求。

        1.實施卒中急性期規範化救治,優化診療流程,提高醫療效率,對於確診的急性卒中患者,及時接診評估、完善相關檢查並開展救治。

        2.按照適應證選擇溶栓等治療。

        3.執行規範化的卒中一、二級預防。

        4.開展早期卒中康複治療。

        5.能夠開展腦卒中基本病因學及常見相關危險因素檢查。

        6.保證全天候開展心電圖、胸片檢查。

        7.保證全天候開展顱腦CT平掃。

        8.對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卒中量表進行評估。

        9.對卒中患者采取預防卒中相關性肺炎、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常見並發症的必要措施。

        10.對卒中患者常規進行液體和營養狀況評估,不能正常進食但胃腸條件允許的患者能夠早期進行鼻飼,並進行有效監測。

        11.門診醫生能積極倡導並推廣卒中防控5項簡易措施:規範幹預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卒中危險因素;進行體力活動及常規鍛煉;健康飲食,避免肥胖;戒煙限酒;掌握識別卒中預警症狀和應對方法,定期體檢。

        12.製定社區卒中健康教育與預防計劃,開展本區域內的群眾健康宣教工作。組織鄉鎮衛生院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全科醫生進行卒中防治培訓工作。

二、三級醫院卒中中心

        (一)基本條件。

        1.三級綜合醫院或相關專科醫院。

        2.設置神經內科、神經外科、急診醫學科、介入醫學科、康複醫學科等與卒中診療相關的診療科目。

        3.開設符合設置標準的腦血管病診療病區。

        4.設置符合標準的神經科重症監護病房或床位,開設床位10張以上。

        5.開設卒中專科門診,能夠開展規範的卒中篩查、高危人群幹預及隨診。

        6.開設卒中康複門診或病房,或與有關康複醫療機構建立合作關係。

        7.建立腦卒中健康宣教、專業技術培訓及卒中中心工作人員繼續醫學教育體係。

        8.卒中中心要按照病曆書寫管理有關規定,並結合專科特點,開展病曆信息化建設;建立專人負責的卒中診療數據、隨訪數據等信息統計、分析係統,以規範卒中診療,加強臨床質量控製,提高醫療質量和效率。

        (二)組織管理。

        1.成立以醫院主管業務領導為主任,以相關職能部門、臨床、醫技和信息部門科室負責人為成員的卒中診療管理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明確部門職責及工作製度。

        2.成立以神經內科、神經外科、介入醫學科、急診醫學科醫師、護士為主體,卒中診療相關專業醫務人員為依托的救治小組。設立腦血管病急診窗口,保證卒中中心綠色通道暢通。

        3.按照卒中相關診療指南、技術操作規範,製定各類卒中病種救治預案和工作流程。

        4.建立卒中住院登記及隨訪登記數據庫,建立專人負責的卒中病例管理、隨訪管理的相關製度。

        5.設置專人負責的卒中健康宣教、繼續教育、科研工作小組。

        (三)建設要求。

        1.設置腦血管病急診綠色通道,建立急診值班(24小時/7天)製度。腦血管病急診值班負責人應由經過卒中專業培訓的具備主治醫師及以上職稱的神經內科或神經外科醫師擔任。

        2.配置具有相關資質的專業技術人員。

        3.具有卒中單元多學科協作小組,能進行健康宣教、心理支持、功能鍛煉及綜合物理治療等。

        4.建立腦卒中急症患者診療“綠色通道”,整合急診科、影像科、檢驗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等,組成卒中急性期溶栓、血管內治療及外科手術專業小組;與本地區急救中心及有關醫療機構保持密切聯係,對於轉診至本中心的腦血管病急診患者及時接收、有效處置。

        5.能開展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頸動脈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術、顱內血腫清除術、去骨瓣減壓術、腦室引流術、動脈瘤夾閉手術、動脈瘤血管內治療、動靜脈畸形手術及血管內治療等。

        6.具備開展腦卒中康複治療的條件和技術能力,包括:物理治療、作業療法、語言療法、認知及心理療法等技術項目及治療設備。具備營養障礙管理醫師。

        7.建立多學科聯合查房製度、會診製度及雙向轉診製度;能為患者提供最佳治療方案。

        8.根據腦卒中相關疾病診療指南、技術操作規範及臨床路徑,製定本中心腦卒中診療流程,並定期審核及修訂。

        (四)服務要求。

        1.規範卒中診療,提高符合適應證的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靜脈溶栓率,降低症狀性和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患者手術並發症發生率。

        2.康複醫學科早期介入,及時對患者進行基本功能評定,盡早開始康複治療。

        3.能夠24小時提供醫學影像檢查診斷服務,對卒中患者實施CT或MRI優先檢查;可開展CT和MRI的灌注成像、血管成像等檢查。

        4.能夠進行全腦血管造影(24小時/7天)和血管功能評估。

        5.能夠采用神經外科、血管外科和介入治療科等專科技術手段治療或預防各種類型卒中:急性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顱內血管畸形、動脈瘤等。

        6.能夠向各級醫院雙向轉診患者及提供遠程會診,實現卒中信息數據網絡直報。

        附錄:醫院卒中中心診療流程及質控指標

醫院卒中中心診療流程及質控指標

一、主要診療流程

        1.接診診療服務

        1.1病史采集、體格檢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生命體征評估;

        1.2實施頭部影像學檢查、血生化等輔助檢查;

        1.3相應時間窗內應用r-tPA或尿激酶;知情告知;動、靜脈溶栓,機械取栓、介入、開顱手術等治療。

        2.入院後診療

        2.1抗血小板治療;

        2.2預防深靜脈血栓(DVT);

        2.3房顫患者的抗凝治療;

        2.4早期康複評估及治療;

        2.5早期營養支持治療;

        2.6早期吞咽功能評價;

        2.7健康宣教(戒煙等)。

        2.8血壓評估與管理;

        2.9血糖評估與管理;

        2.10血脂評估與管理;

        2.11血管功能評估。

        3.出院前診療

        3.1出院時抗栓治療;

        3.2出院時卒中合並症患者的相應用藥;

        3.3膳食平衡原則及個體化康複指導;

        3.4卒中危險因素控製,卒中發作預警,用藥依從性等宣教;

        3.5出院功能評估,生活質量評估。

        4.出院後隨訪

二、主要質控指標

        1.卒中患者抵達急診接受NIHSS評分的比例。

        2.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溶栓時間窗內接受靜脈溶栓患者的比例。

        3.在抵達醫院60分鍾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靜脈溶栓患者的比例。

        4.在發病6h內到達醫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從到達急診至開始做多模式頭顱CT/CTA或MRI/MRA的時間。完成頭顱CT<25分鍾的比例;<>

        5.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從入院到開始血管內治療的時間。

        6.對缺血性卒中患者,在靜脈溶栓治療36h內發生症狀性顱內出血的患者比例。

        7.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接受血管內治療的36h內發生明顯顱內出血的患者比例。

        8.對接受靜脈溶栓或血管內治療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有治療後90天mRS記錄的患者比例。

        9.診斷性全腦血管造影檢查術後24小時內患者的卒中發生率和死亡率。

        10.接受CEA或CAS治療的患者在30天內卒中發生率和死亡率。

        11.SAH、ICH、AVM患者入院時病情嚴重程度評估率。

        12.48小時內動脈瘤破裂導致的SAH患者從就診到行動脈瘤夾閉或介入術治療的平均時間。

        13.AVM導致的卒中患者在30天內行外科或血管內治療的比例。

        14.卒中患者行去骨瓣減壓、血腫清除術的比例及死亡率。

        15.卒中患者行腦室外引流的比例及死亡率。

        16.與華法林治療相關的顱內出血率;INR升高(INR>1.4)患者從入院到給予促凝血治療後INR達標的平均時間。

        17.各類型卒中,顱內外動脈狹窄,SAH或TIA患者入組相關臨床試驗研究的比例。

        英文注釋:

        TCD Transcranial Doppler 經顱多普勒。一維多普勒超聲,用於顱內動脈血流動力學的檢測。

        TCCD Transcranial Color Coded Doppler/TCCS Transcranial Color Coded Sonography 經顱彩色多普勒超聲。二維多普勒超聲血流成像,用於顱內動脈血流成像及血流動力學檢測。TCCD與TCCS為相同的檢查技術不同的英文縮寫表達。

        CT Computed Tomography 計算機斷層掃描。

        CTA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血管造影。

        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磁共振成像。

        MRA Magnetic Resonance Agiography 磁共振血管造影。

        MRS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磁共振波譜分析。

        NIHSS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用於腦卒中患者的“神經功能缺失評分/卒中量表”)。

        r-tPA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用於急性卒中患者的靜脈溶栓治療藥物。

        CEA Carotid Endarterectomy 頸動脈內膜切除術。針對頸動脈狹窄患者血運重建的外科治療方法。

        CAS Carotid Artery Stent 頸動脈支架。針對頸動脈狹窄患者血運重建的外科微創(介入)治療方法。

        SA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珠網膜下腔出血。因動脈瘤或動靜脈畸形等導致的蛛網膜下內的出血。

        ICH Intracranial Hematoma 顱內血腫。

        AVM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腦動靜脈畸形。

        INR International standard Ratio 國際化標準比值。凝血四項檢查中的一項對照標準。

        TIA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缺血症狀或體征在24小時內消失者。

《醫院卒中中心建設與管理指導原則(試行)》解讀

        一、背景情況

        腦卒中是嚴重的腦血管係統疾病。根據抽樣調查,心腦血管病已成為我國國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據專家介紹,腦卒中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複發率高的特點,同時,嚴重影響患者勞動能力,給患者家庭帶來較大經濟負擔。為提高腦卒中診療規範化水平,建立健全“單病種、多學科”的卒中診療模式,國家衛生計生委腦卒中防治工程委員會辦公室組織製定了《醫院卒中中心建設與管理指導原則(試行)》(以下簡稱《指導原則》)。

        二、起草過程

        國家衛生計生委腦卒中防治工程委員會辦公室組織有關專家起草了《指導原則》初稿,並報送國家衛生計生委。我委征求了有關學協會、地方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和醫療機構意見,組織專家進行了研討論證,對《指導原則》進行了修改完善。

        三、主要內容

        《指導原則》按照醫院等級提出了二級醫院、三級醫院卒中中心的基本條件、組織管理、人員配置、基礎設施和製度建設,以及日常診療工作等方麵的要求,並疏理了主要診療流程和質控指標。

        四、有關要求

        《指導原則》供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和醫療機構開展卒中中心建設與管理工作時參考使用。要求各地重視卒中救治管理工作,一是要優化卒中診療資源配置,滿足當地診療需求;二是要推動卒中疾病分級診療製度建設,健全卒中分級診療、分階段康複的服務體係;三是要求各地加大對卒中中心建設與管理的指導與監督力度,完善醫院卒中中心管理製度規範和工作流程,保障醫療質量與安全。國家衛生計生委腦卒中防治工程委員會辦公室要指導腦卒中防治專家組對各地醫院卒中中心建設與管理相關工作進行技術支持和指導。

用數據說話,空氣汙染對卒中的影響有多大?

        兩項新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證據表明,生活在嚴重空氣汙染區的人群有更高的卒中風險。兩項研究均在線發表於Stroke雜誌,來自英國的研究顯示生活在嚴重空氣汙染區的患者卒中後死亡風險更高,另一項研究來自日本,表明當天所暴露在的空氣汙染越嚴重,新發卒中風險更高。

空氣汙染與卒中後死亡率

        “我們早就發現卒中發生前長期暴露於空氣高度汙染的環境中,患者卒中後的死亡率大大增加,這在高度暴露於較小懸浮微粒中尤甚——粒子直徑<2.5μm(PM2.5),而汽車尾氣(廢氣)中含有大量這種微粒。” Charles Wolfe(倫敦國王學院)指出。

結果顯示:

        在這項研究中,Wolfe教授及其同事分析了南倫敦卒中注冊處的數據,並對注冊表中死亡率數據與卒中前居住地年平均空氣汙染度數據之間的關聯進行了觀察。2005-2012年間共記錄了1800例卒中(74.3%缺血性,14.5%出血性,11.2%原因不明)。

        ➤生活在高度空氣汙染區的患者卒中後5年的死亡風險增加。

        ➤PM2.5每增加1個四分位距,所有卒中患者的死亡風險比(HR)為1.28(95% 置信區間 [CI], 1.08 - 1.53),缺血性卒中患者為1.32(5% CI, 1.08 - 1.62)。

        ➤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PM2.5汙染與全前循環梗死死亡風險加倍和腔隙性梗死死亡風險增加78%相關。

        ➤PM10汙染與腔隙性梗死卒中死亡風險增加45%相關。

        “雖然這項研究增加了證據表明空氣汙染與心腦血管疾病之間存在關聯,但因其觀察性設計的本質仍不能證明兩者存在因果關係。” Wolfe評論稱,“而且雖然我們控製了社會經濟地位、其他疾病和年齡、性別,但肯定仍有其他我們沒有考慮到的混雜因素。”

        較小的粒子(PM2.5)與更高的死亡率相關,既往生物學研究也已表明小微粒物質較大微粒對血管壁的炎症性作用更大。

        這項研究表明,既往存在缺血性卒中者長期暴露於PM環境中可能更脆弱,死亡風險更高。因此,通過識別那些易出現空氣汙染相關死亡人群,如缺血性卒中幸存者,尤其是全前循環梗死和腔隙性梗死,對實施廣泛的健康策略可能有重要意義。

空氣汙染與短期卒中風險

        由Ryu Matsuo(日本九州大學)及其同事進行的日本研究對短期暴露於空氣汙染進行觀察,顯示一天高度暴露於汙染中出現卒中的風險有較小增加。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對來自日本多中心基於醫院卒中注冊表的6885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進行分析,這些患者既往獨立且在卒中出現24小時內入院,症狀發生時間確定。研究者還獲得來自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的每小時空氣汙染數據。

結果顯示:

        研究進行病例較差分析以評估短期暴露於顆粒物質對缺血性卒中時事件的影響。

        ➤卒中發生前1天內周圍環境PM2.5濃度增加與缺血性卒中發生相關:PM2.5每增加10-μg/m3,風險比為1.03(95% CI, 1.00 - 1.06)。

        ➤這種關聯在調整了其他空氣汙染物(二氧化氮、光化學氧化劑或二氧化硫)或流感蔓延後仍存在,且在冬季更明顯。

        ➤在卒中前2-6天無顯著關聯。

        研究者總結道:“因此有任何風險因素的個體在暴露於較高PM2.5濃度時應當注意,尤其是冬天。不過,避免暴露於周圍環境PM2.5中或對暴露後對健康格外關注是否有實際意義尚不清楚。”

        作者還指出,研究是在日本西部比較局限的區域進行的,且尚需進一步的研究來觀察結果的普遍適用性。Wolfe教授表示,她們團隊還進行了一項觀察卒中前1年暴露於空氣汙染的類似研究,顯示暴露於PM2.5水平較高的環境中,卒中風險增加23%。

卒中後何時開始康複治療?

        一項大型國際多中心研究結果顯示,卒中後過於早期即開始頻繁的下床康複治療訓練,與14天時的早期傷害和高死亡率相關,因此不推薦過於早期的頻繁康複治療。研究發表於第10屆世界卒中大會(WSC2016)。

        來自墨爾本神經科學和心理健康研究所的Julie Bernhardt表示:“這項試驗的結果實際上與我們假設的相反。此前我們認為,早期開始強化康複治療可以降低三個月時的不良事件發生率。”不過她也強調,第14天時的總死亡率低至3.8%,但卒中後早期的強化治療是一項危險因素。我們應該做的並不是停止所有的治療,而是讓患者接受常規的卒中後康複治療,而非強化康複治療。

研究詳情

        該研究名為極早期康複試驗(AVERT),是一項真實世界的隨機對照研究,比較了卒中後的常規護理,與頻繁、高強度、極早期(24小時之內)下床活動(VEM)的療效差異。共有2104名患者納入研究中,並被隨機分配至常規護理組直到出院或最多14天,或VEM加常規護理組中。在VEM組中,患者將在卒中後24小時內接受第一次物理治療幹預,此後的14天內,每天至少3次下床活動,每周活動6天。

        研究的目標是改善患者3個月時的獨立生存率(通過改良Rankin評分0~2分衡量)。研究中,死亡和嚴重不良事件的定義包括卒中相關事件(卒中進展或新發卒中),或與靜止不動相關(如肺栓塞、深靜脈血栓、尿路感染、壓瘡、肺炎、跌倒等)的不良事件。

        研究結果顯示,與常規護理組相比,在第14天時,VEM組中的患者死亡的風險高出76%。在1048名接受了VEM治療的患者中,有48名患者(4.6%)死亡,而在1050名常規護理組的患者中,共32名(3.0%)患者死亡(OR = 1.76;95%CI,1.06 – 2.92;P=0.029)。

        其中,最常見的死亡原因是卒中進展,VEM組中歸因於此的死亡患者共28名,通常護理組中共16例。其次是肺炎,共造成VEM組中10例患者死亡,常規護理組8例患者死亡。而非致死性嚴重不良事件在治療組之間沒有顯著差異。

        另外,在死亡的3.8%的患者中,年紀較大、NIHSS評分更嚴重的卒中患者、缺血性心髒病、吸煙、房顫和卒中類型均是顯著風險因素。不過,是否接受溶栓治療並不是風險因素之一。亞組分析顯示,年齡、卒中嚴重程度或類型、溶栓與否、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參與者招募的區域這些因素,對於VEM更優還是常規護理更優,都沒有顯著的差異。

研究評價

        會議主持人,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的Peter Sandercock表示,他認為AVERT研究的結果十分有趣。首先,這是一項大型隨機多中心研究,測試了兩種形式的早期卒中康複方案,極高的數據質量使得結果極具說服力。

        他解釋稱,目前普通護理已經相當活躍,對於嚴重卒中患者的強化幹預,應當持謹慎態度。而現在要做的是,對康複治療的劑量強度進行探索。他同時強調,研究結果並不是說不應該進行早期的強化治療,而是不能“過於”強化,對於治療的定位,我們應當多多思考。

        Sandercock教授稱,西方世界的人口正在老齡化,卒中和合並症的患病率預計將大大上升。因此對於如何考慮患者的風險因素和康複幹預措施,本研究是具有啟發性的第一步。

        研究來源:World Stroke Congress (WSC) 2016. Presented October 27, 2016.

記住“120”原則 卒中征兆早識別

        快速辨別卒中的120原則

        1看1張臉

        ·不對稱

        ·口角歪斜

        2查2隻胳膊

        ·平行舉起

        ·單側無力

        0聆聽語言

        ·言語不清

        ·表達困難

有上述任何突發症狀快打120!

        第十一個世界卒中日,世界卒中組織發布了今年的宣傳主題為“正視卒中,可防可治”。在日前舉行的“紅手環走進世界卒中日”全國健康科普公益行動中,專家表示,卒中會導致致殘、致死等不良後果,從出現症狀到不良結果有平均4.5小時的“時間窗”,如果能利用好這個時間窗,及時發現、及時進行醫療幹預,卒中完全可防可治。

        據介紹,我國現有700餘萬卒中患者,每年還會新增200餘萬名卒中患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天壇醫院副院長王擁軍教授指出,公眾對卒中認知不足是中國目前卒中防控的主要問題。他表示,今年世界卒中日的主題很符合我國國情。“我們要正視卒中,認識到卒中是可以有效預防和治療的。”

        中美專家複旦大學附屬閔行醫院趙靜教授指出,隨著天氣轉冷,很多老年人選擇主動去醫院輸液疏通血管,這種做法其實對於預防卒中並無實際意義,基本上屬於“心理安慰”。她提出,卒中最有效的預防措施就是從日常生活做起,避免高鈉攝入、吸煙、嗜酒等不良生活習慣,保持合理膳食、適量運動等。一旦出現卒中前兆,抓住4.5小時的“時間窗”也很重要,“可以大大避免致殘甚至死亡的風險”,為此,她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蕾蔓醫學院劉仁玉教授聯合提出了更為適合中國國情的“中風120”新策略。“1張臉,2隻胳膊,0(聆)聽語言,即使是小孩和老人,以及受教育程度低的人也能很容易地記住。”

        王擁軍表示,“卒中120”策略可以幫助患者和家屬快速識別卒中,一旦發現症狀,應第一時間撥打120,首先前往有卒中中心的醫院進行救治。特別呼籲家庭和社會能夠更多關注輕型卒中,高危人群要定期接受體檢,進行卒中風險評估,最大程度地預防卒中及其他慢性疾病。

評論

主頁 | 廣告條款 | 法律顧問 | 聯係我們 | 友情鏈接 | 版權聲明 | 關於我們 |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copyright©中國醫學論壇報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1486號

京衛網審[2013]第0193號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