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

張瑤俊:冠狀動脈的OCT基本讀圖要點

作者:國際循環 來源:國際循環 日期:2017-04-04
導讀

         2017年3月30日上午,在第十五屆中國介入心髒病學大會(CIT)的“專題學術研討會影像與生理學第一部分:基本讀圖”專場,南京市第一醫院張瑤俊教授進行了題為“PCI術後隨訪OCT影像解讀與病例分析”的報告,總結了冠狀動脈的OCT基本讀圖要點。

 光學相幹斷層成像(OCT)技術應用光學成像的技術,通過光源發射近紅外光、幹涉儀記錄不同厚度生物組織的反射光、計算機重建反射光信號,能夠快速獲得血管橫斷麵微觀結構圖像,其空間分辨率高達10~15 μm,是目前分辨率最高的血管內成像技術。正常冠狀動脈血管結構、不同性質的斑塊以及其他病變結構的固有光學特性存在差異,在OCT下也呈現出不同光學信號強度,能夠提供足夠的對比度來區分不同性質的組織結構。相關研究表明OCT識別血管結構的敏感性及特異性強,且能夠識別不同性質的斑塊和獲得更加細節性的結構信息。近年來,ILUMIEN係列研究結果又進一步證實了OCT在指導冠心病介入治療中安全性及有效性。

 

  正常冠狀動脈由內到外主要由內膜、中膜和外膜組成,其中內膜表現為強反射信號的高亮薄圓環,中膜表現為低信號的暗淡圓環,外膜表現為較中膜明亮的異質性強反射信號疏鬆影。動脈粥樣硬化表現為團塊狀病變或失去層狀結構的血管壁,其中纖維斑塊表現為均一的強反射信號高亮影,後方低衰減,纖維鈣化斑塊表現為暗淡影或異質性區域,邊界常清晰,後方低衰減,壞死核心及脂質池表現為異質性暗淡區域,暗淡區域邊界模糊,後方為陰影。血栓表現為與血管表麵連接或漂浮在管腔中的團塊,其中紅色血栓表現為強反射信號高亮影,後方為暗影,而白色血栓表現為一致性高亮影的波浪狀突出物,後方低衰減。除此之外,OCT下尚可對巨噬細胞聚集、斑塊破裂、侵蝕、鈣化結節、微通道等結構進行分析。

 

  由於OCT分辨率高,能夠識別血管的細微病變結構,被稱為“光學病理解剖”,但是其仍然有明顯的不足。首先,穿透力較低,當管腔大且導管偏向血管一側或斑塊負荷重時無法觀察到血管的彈性內膜,因而無法對病變進行評估。其次,巨噬細胞、纖維組織、膽固醇結晶以及不同組織的交界麵處等均可表現為強反射伴強衰減,對此主要基於經驗來判斷,準確性有限,且當這些結構出現在血管較表層時,其後方的組織結構可能被掩蓋,無法對病變進行評估。因此,需要我們多加積累OCT讀圖的經驗,提高病變識別的準確性。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