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外科

關於結腸鏡檢查,你知道多少?

作者:佚名 來源:生物穀 日期:2019-03-15
導讀

         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醫院進行的所有手術中,高達20%的手術是無益或有害的。與此同時,其中一些,包括對便秘進行結腸鏡檢查,正變得越來越普遍。 對於結腸鏡檢查來說,它實際上是一種測試,通過將小的柔性管插入腸中以檢查諸如腸上生長的異常,雞兒預測腸癌的發生風險。 2013-2014年在澳大利亞進行了約600,000例結腸鏡檢查。到2020年,這一數字預計將達到每年100多萬,相當

關鍵字:  結腸鏡 

        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醫院進行的所有手術中,高達20%的手術是無益或有害的。與此同時,其中一些,包括對便秘進行結腸鏡檢查,正變得越來越普遍。

        對於結腸鏡檢查來說,它實際上是一種測試,通過將小的柔性管插入腸中以檢查諸如腸上生長的異常,雞兒預測腸癌的發生風險。

        2013-2014年在澳大利亞進行了約600,000例結腸鏡檢查。到2020年,這一數字預計將達到每年100多萬,相當於每25名澳大利亞人中就有一名接受過相關檢查。

        結腸鏡檢查是一種侵入性手術,存在包括腸穿孔在內的諸多風險。因此,隻有在可能從中受益時才進行測試。

        為什麼要進行結腸鏡檢查?

        腸癌是澳大利亞癌症相關死亡的第二大常見原因。目前的證據表明結腸鏡檢查顯著降低了腸癌的風險。這是結腸鏡檢查的最大好處所在。結腸鏡檢查也可用於診斷炎性腸病。

        腸癌起源於腸道中稱為息肉的小增長。這些可以通過結腸鏡檢查看到,並在測試期間由醫生切出。

        因此,結腸鏡檢查在患有腸癌風險增加的人群中更有價值。最重要的風險因素是年齡,因為50歲以上人群的癌症發病率增加。

        但是由於家族史,一些年輕人可能會麵臨風險。最近的數據表明,年輕人的腸癌在這裏和國際上都在上升,盡管我們不確定為什麼。

        誰應該進行結腸鏡檢查?

        如果患者由於家族史(特別是在55歲之前患上腸癌的一級親屬),如果他們的“便便測試”對血液呈陽性,或者如果患者因患有家族史而患腸癌的風險增加,醫生通常會建議進行結腸鏡檢查他們有關於出血等症狀。

        澳大利亞的一項研究試圖確定哪種症狀可以最好地預測腸癌。作者收集了大約8,000名患者的數據,這些患者有一係列症狀 - 包括直腸出血和便秘 - 正在接受結腸鏡檢查。他們跟蹤他們,看看在結腸鏡檢查期間誰被診斷出患有癌症(或大息肉)。

        他們發現,除了年齡,直腸出血是腸癌的最強預測因子。其他常見症狀如腹痛或單獨便秘與腸癌無關,這表明在這些病例中進行結腸鏡檢查是不必要的。這些發現在其他研究中得到了重複。

        什麼情況下不需要進行結腸鏡檢查?

        小息肉生長緩慢,可能需要十年或更長時間(如果有的話)發展成腸癌。這就是為什麼繼續對75歲以上的人進行篩查被認為是不合適的原因。

        國際專業團體不建議在預期壽命不到十年時進行持續篩查,因為很多人不會受益。他們將麵臨結腸鏡檢查的風險,包括腸穿孔和大出血。澳大利亞指南還建議停止對75歲左右的人進行結腸鏡檢查。

        在年輕人中,通常進行結腸鏡檢查以尋找炎症性腸病,但新的非侵入性糞便檢查可以選擇風險較高的人。患有腸易激綜合征的年輕人也可能會經曆反複的結腸鏡檢查以試圖找到其症狀的替代原因,但這種策略通常無益。

        為什麼結腸鏡檢查數量正在上升?

        澳大利亞的人口正在老齡化,55歲以上的人口正在增加。

        消費者需求也可能推動不必要的測試有證據表明,人們經常高估其益處,低估了結腸鏡檢查等測試的危害。通常有一種誤解,即當數據表明情況正好相反時,更多的測試和更多的醫療保健會帶來更好的健康。

        全球選擇Wisely活動旨在教育消費者過度測試的風險。將來,基於症狀的算法和新的診斷測試可能會提高醫生識別結腸鏡檢查中腸癌風險增加的能力。與此同時,優先考慮對風險較高的患者進行結腸鏡檢查應該是目標。

        參考資料:

        Low-value care in Australian public hospitals: prevalence and trends over time

        Rising incidence of early-onset colorectal cancer in Australia over two decades: report and review.

        Diagnostic utility of alarm features for colorectal cancer: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leeding and perforation after outpatient colonoscopy and their risk factors in usual clinical practice.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early de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expectations of the benefits and harms of treatments, screening, and tests: a systematic review.

        Reimagining the diagnostic pathway for gastrointestinal cancer(生物穀Bioon.com)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