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外科

中華放射學雜誌:脊索樣腦膜瘤MRI表現一例

作者:佚名 來源:MedSci梅斯 日期:2022-10-16
導讀

         顱腦MR檢查。矢狀麵TlWI示病灶呈低信號為主,邊緣混雜條片狀高信號;軸麵T2WI示病灶以等低混雜信號為主,邊緣見片狀高信號;軸麵DWI示病灶以低信號為主,混雜條片狀高信號;軸麵T1WI增強掃描呈明顯不均勻強化,鄰近腦膜見強化。腫瘤細胞短梭形或上皮樣,排列成簇狀、小梁狀,間質為黏液樣基質,可見粗大的膠原纖維束,可見典型的腦膜瘤區域,呈同心圓狀包繞成緊密的旋渦狀;部分胞質內可見液滴樣空泡,瘤細胞可

關鍵字:  腦膜瘤 

        顱腦MR檢查。矢狀麵TlWI示病灶呈低信號為主,邊緣混雜條片狀高信號;軸麵T2WI示病灶以等低混雜信號為主,邊緣見片狀高信號;軸麵DWI示病灶以低信號為主,混雜條片狀高信號;軸麵T1WI增強掃描呈明顯不均勻強化,鄰近腦膜見強化。腫瘤細胞短梭形或上皮樣,排列成簇狀、小梁狀,間質為黏液樣基質,可見粗大的膠原纖維束,可見典型的腦膜瘤區域,呈同心圓狀包繞成緊密的旋渦狀;部分胞質內可見液滴樣空泡,瘤細胞可見病理性核分裂象

        患者男,22歲,10餘天前無明顯誘因突然出現頭部劇烈疼痛,於2012年10月5日就診,發病以來無昏迷、肢體抽搐,嘔吐胃內容物多次,雙眼視物不清;患者神誌清楚,精神欠佳,大小便正常。體檢: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直徑約為2 mm,對光反射靈敏,頸軟、無抵抗,脊柱生理彎曲存在,活動度正常。四肢活動自如,生理反射存在。實驗室檢查:白細胞11.2×109/L,中性粒細胞0.80。

        顱腦MR檢查:右枕部團塊狀占位性病變,T1WI呈混雜低信號為主,見散在條片狀高信號,T2WI呈混雜低一高信號,DWI及液體衰減反轉恢複序列(FLAIR)T2WI呈以低信號為主的混雜信號,周圍腦實質受壓水腫,可見腦灰質擠壓征,病灶與枕頂骨接觸麵呈寬基底,增強掃描病灶呈不均勻強化,可見斑片狀不強化區,鄰近腦膜強化。

        手術及病理所見:右枕部切開頭皮,遊離骨瓣開顱,見硬腦膜張力較高,剪開硬膜並翻向中線,在矢狀竇大腦鐮旁見約5 cm×6 cm實性占位,邊界清楚、血供豐富、質韌,腫瘤基底部位於矢狀竇大腦鐮上。腫瘤周邊水腫明顯。術後病理見腫瘤細胞短梭形,排列成簇狀、小梁狀或條索狀,胞質豐富,間質為黏液樣基質,可見粗大的膠原纖維束。

        腫瘤周圍可伴有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可見典型的腦膜瘤區域呈同心圓狀包繞成緊密的旋渦。瘤細胞可見病理性核分裂象,部分胞質內可見液滴樣空泡(圖6)。免疫組織化學染色:上皮膜抗原(EMA)、波形蛋白(Vimentin)呈強陽性;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FAP)、細胞角蛋白(CK)、S-100蛋白、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染色均陰性。

        討論

        Connors在1980年報道1例發生於15歲男孩,伴貧血、發育障礙的腦腫瘤,當腫瘤切除後,患兒發育良好。後Kepes等較詳細地做了臨床病理研究,闡述病理形態特征,提出該腫瘤可導致貧血和發育障礙,並首先將該腫瘤命名為脊索樣腦膜瘤。臨床比較罕見,占腦膜瘤的0.5%~3.0%。此病以青少年為多,臨床表現文獻報道有所差異,Kepes報道的7例中,都有貧血和發育障礙,本病例主要是由病灶急性出血導致的壓迫症狀,沒有貧血和發育障礙表現,可能與種族和環境有關。

        病理組織學特征,光鏡觀察有典型的腦膜瘤或至少有小部分為腦膜瘤,但腫瘤大部分組織學表現類似於脊索瘤,主要是瘤細胞問物質黏液樣變,在黏液樣背景中可見單個或多個小空泡,外觀呈液滴樣細胞。提示腦膜瘤具備間葉腫瘤和上皮性腫瘤的共同特征。

        本例為22歲青年男性,不是腦膜瘤常見的發病年齡,而且腦膜瘤女性較為多發,臨床表現也無特異性;MRI表現雖可見腦膜尾征,病灶寬基底與右枕部相貼,周圍腦實質受壓,可見灰質擠壓征,提示病灶來源於腦外,累及腦膜;但混雜T1WI,混雜T2WI,DWI大範圍低信號,部分區域強化明顯,提示病灶血供豐富,並有廣泛出血區域,以上表現與常見大部分腦膜瘤也有較大差異,造成診斷困難,應該引起重視。

        該病既往影像報道極少,程婉瀅等報道1例第三腦室脊索樣腦膜瘤,認為該病與典型腦膜瘤MRI表現相同。本例與其MRI表現明顯不同,瘤體內大範圍出血是否為特征及區別於其他類型腦膜瘤的影像征象,尚待進一步搜集病例總結。鑒別診斷需與腦組織外血供豐富的其他腫瘤性病變鑒別,如血管外皮細胞瘤、血管畸形及孤立性纖維瘤等。

        血管外皮細胞瘤發生出血時也可呈混雜T1WI、混雜T2WI信號,但通常平掃可見流空血管顯示,增強掃描呈細線樣高信號;血管畸形病灶區常見蚯蚓狀粗細不一混雜流空血管顯示;纖維瘤T1WI呈等信號,T2WI根據腫瘤成分不同信號差異較大,增強掃描也可見較明顯強化及延遲強化,但通常情況下很少發生顯著出血。本病確診目前仍需病理形態學及免疫組化檢查。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