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檢查與診斷

作者:佚名 來源:趣味醫學影像整理 日期:2015-05-21
導讀

         彎腰或腰部扭轉運動對腰間盤不利,這樣的活動增加了髓核的壓力,比較像氣球破裂前的狀態。間盤內髓核的壓力增加的時候,椎間盤纖維環輕度向後膨出,這時腰部隻有感到輕度不適或疼痛,無明顯的疼痛。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較為常見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為腰椎間盤各部分(髓核、纖維環及軟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後,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於後方或椎管內,導致相鄰脊神經根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部疼痛,一側下肢或雙下肢麻木、疼痛等一係列臨床症狀。腰椎間盤突出症以腰4-5、腰5-骶1發病率最高,約占95%。

  

  CT、CTM、MRI等現代診斷技術應用,使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診斷有了更加客觀的依據。但對其臨床意義不能過分依賴,以免犯診斷擴大化的錯誤。單憑X線、CT顯示椎體後緣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或膨出顯然不能完全診斷本征。如CTM和MRI發現有神經根受壓也不能確立診斷。影像學上的變化必須與臨床症狀相符合才能確立診斷,如果影像學上有腰椎間盤突出或膨出,而缺乏相應的臨床症狀或體征,如果盲目手術,不但療效不佳反而能增加病人的痛苦。

  有一位李先生,今年35歲,平時經常跑步或參加其它的體育鍛煉,身體一直很好,但從上周開始下腰部不舒服並伴輕微疼痛。詳細詢問病史,過去在勞累之後也有類似症狀,但休息之後第二天症狀基本消失,所以未引起重視。但這次發病有點不一樣,腰痛已經一周多了,還是不見好轉,而且疼痛部位從下腰部開始向腿部放射,有時走路也費勁,後來腿比腰疼的更厲害。這是怎麼回事兒?

  腰痛不一定都是腰間盤突出

  腰痛的時候,人們首先懷疑是否得了腰間盤突出。腰間盤突出幾乎成為腰痛的代名詞,但腰痛並不一定是腰間盤突出。80%的人群都有腰痛的病史,其中隻有10% 的人需要理療或手術治療。因為腰痛劇烈到醫院就診的人群當中45%的患者是腰間盤疾病,單純的腰痛占26%,老年性腰椎退行性疾病占22.1%,其它腰椎滑脫、腫瘤及損傷等分別占0.9%、1.3%和2.8%。其中退行性腰椎疾病大部分合並間盤病變,所以可以說,腰間盤引起腰痛的患者數量占全部門診腰痛患者的67%。因此,腰間盤突出成為腰痛的代名詞是有一定道理的。那麼,前麵說的李先生的腰痛是不是腰間盤突出症呢?在沒有詳細檢查之前盡管不能明確診斷,但腰痛繼續加重同時合並大腿或小腿疼痛的話,應高度懷疑腰間盤突出症。

  腰間盤突出症的自我診斷方法

  腰痛或腰部有不適感的時候,很多人擔心自己得了腰間盤突出而到醫院就診。比如李先生,一想到自己得了腰間盤突出症,感覺精神壓力很大。幸虧,有簡單的方法,可在家中初步診斷自己是不是得了腰間盤突出症。在下列症狀中隻要有一種症狀與自己相同,則腰間盤突出的可能性很大,應該去醫院詳細檢查明確診斷。在三種檢查方法中,第三種檢查方法的正確率較高,也就是直腿抬高試驗,腿抬的高度越低,突出的程度越重。

  椎間盤出了問題:腰間盤突出

  “最近腰痛,是不是腰間盤突出了?”這些話在老百姓當中並不陌生,其實很多人並不清楚什麼是腰間盤。腰間盤是脊柱的椎體與椎體之間的“軟骨墊”。由於像坐墊一樣柔軟彈性的椎間盤吸收身體的重量和衝擊力,所以我們行走或跑跳時感覺不到椎體之間骨與骨相碰撞與摩擦的疼痛,若沒有椎間盤,再強壯的脊柱也支撐不住身體的重量,很快就會垮掉,同時彎腰撿物品或扭腰旋轉運動想都不敢想。所以,對我們身體來說椎間盤是必不可少的結構。腰間盤突出,顧名思義,是腰椎間盤損傷後突出造成的疾病。椎間盤是由中央部分柔軟有彈性的髓核和圍繞髓核幾十層的韌性纖維環構成,纖維環起到防止髓核向外滲漏的安全保護作用。隨著年齡的增長,椎間盤也逐漸老化,像“果凍”一樣柔軟的髓核也逐漸脫水後變硬,保護髓核的非常堅韌的纖維環也逐漸不能抵抗髓核的壓力而撕裂或破裂。於是髓核從撕裂或破裂的纖維環滲出去。也就是本應該在椎間盤中央的髓核突出到纖維環之外,因此稱椎間盤突出或腰間盤突出,按部位可分為腰椎間盤突出、胸椎間盤突出和頸椎間盤突出。

  髓核從纖維環中央向外滲出去的話,會出現腰痛。事實上,髓核本身沒有神經支配,不會產生疼痛,椎間盤中間感覺到疼痛的部位是有神經支配的纖維環,其中纖維環內1/2無神經支配,隻有纖維環外1/2有神經支配。所以纖維環外側部分撕裂或破裂時,人會感覺到腰痛。

  纖維環一旦撕裂,隨著時間流逝髓核隻能從裏到外滲出的越來越多,於是逐漸滲透出增多的髓核壓迫緊貼纖維環後方的坐骨神經,腰間盤突出後腿疼就是這個原因。

  腰間盤突出的原因

  為什麼椎間盤的髓核纖維環會向外突出呢?其根本原因是椎間盤的“老化”。隨著年齡的增長,椎間盤也逐漸老化,像“果凍”一樣柔軟的髓核也逐漸脫水後變硬,堅韌的纖維環其韌性也逐漸降低。這種情況下,椎間盤彈性差,也不能很好的的抵抗和吸收身體的重量和衝擊力,最終誰核從撕裂或破裂的纖維環中擠出去。事實上,腰椎間盤突出症的高發年齡段是椎間盤開始老化的40歲上下。但是腰間盤突出的原因不僅是;老化,因為10歲和20幾歲的青少年患者也很多。這樣年輕的患者並不是因為老化,而是突然拾重物或腰部運動劇烈造成腰椎損傷等原因。

  彎腰或腰部扭轉運動對腰間盤不利,這樣的活動增加了髓核的壓力,比較像氣球破裂前的狀態。這時,從不能抵抗髓核的壓力而破裂或撕裂的纖維環中滲出髓核並產生疼痛。由於年輕人的髓核比老年人更柔軟有彈性,所以纖維環一旦破裂,更容易快速滲出或突出來。

  有時腰部沒有明顯的損傷,腰間盤也可以發生突出。這是長期反複輕微的疲勞動作對腰椎間盤產生慢性損傷的結果,也就是與平時不正確的姿勢和生活習慣有關。

  腰間盤突出的規律

  椎間盤突出是不是有什麼規律?脊柱椎間盤突出當中發生率最高的部位是腰椎4—5椎間盤。為什麼偏偏是支撐腰椎最重要的那個椎間盤?為什麼胸椎間盤突出的少?還有,椎間盤髓核為什麼偏偏向椎管後邊有神經的地方突出?假如向沒有神經的椎體前側突出的話,不會壓迫神經也不會腰痛,那該多好……

  可能有很多這樣的疑問,但是觀察腰椎結構之後這些疑問便迎刃而解。脊柱當中腰椎的活動量最大,加上其位置位於脊柱的下方,於是受到從上而下的壓力,當然,最下方的第4—5腰椎受到的壓力最大。盡管其下方還有骶椎和尾椎,但這些椎體之間無間盤,並與骨盆牢牢連接,不受太大的壓力。因此,自然活動量和受壓力最大的第4—5腰椎間盤突出。事實上,腰間盤突出患者中90%以上的突出發生在腰4—5間盤和腰5—骶1間盤。

  椎間盤偏偏從腰椎後側突出也有他的道理。從結構上看,包繞髓核的纖維環後側比前側薄;從發育角度看,由於椎體後方有神經和椎弓等結構,所以後側纖維環較薄;增加了神經周圍的空間。所以骨核壓力達到極限時首先從最薄的纖維環後側撕裂或破裂。

  腰椎間盤突出的症狀

  根據腰間盤突出的程度和方向有著不同的症狀。

  間盤內髓核的壓力增加的時候,椎間盤纖維環輕度向後膨出,這時腰部隻有感到輕度不適或疼痛,無明顯的疼痛。纖維環撕裂後髓骨突出,但未壓迫神經的時候也經常隻有腰痛,有時疼痛範圍擴大到臀部和大腿後側及膝關節以上部分。假如擠出來的髓核繼續增加,壓迫神經的時候,症狀變得複雜。由於壓迫支配下肢神經的坐骨神經,所以下肢的疼痛比腰疼更重,經常小腿或腳後跟疼痛。一開始一條腿疼痛,但是突出的髓核逐漸增多後另一條腿也產生疼痛。另外,神經長時間受壓之後感覺遲鈍,腳惈和腳趾無力。

  除此之外,咳嗽、打噴嚏或解大便時用力的話,疼痛明顯加重,這是因為椎管內腦脊液壓力增加的緣故。感冒咳嗽或打噴嚏時腿部疼痛會加重,也會因不敢解大便容易出現便秘。另外,腰間盤向一側突出較長時間後腰椎會出現側彎。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